2020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额比疫前预测减少46%
【综合讯】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日发布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大宗商品对中国出口或大幅下降46%,货值下降总额在155亿美元到331亿美元之间,但大豆和铜等产品的出口增长可能会带来一线希望。
今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额比疫前预测减少46%
综合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经济日报网报道,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表示,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面向中国的大宗商品出口额降幅预计在155亿到331亿美元之间,与疫情来袭前的年度增长预测相比减少46%。
这一发现引起了对依赖初级产品(例如能源产品、矿石和谷物)出口的经济体的关注。贸发会议表示,全球约有2/3的发展中国家大量依赖大宗商品出口,其中不乏一些世界上最为脆弱的经济体,这些经济体今年的出口额降幅预计在29亿到79亿美元之间,占到年增长率的9%。
由于中国吸收了世界大宗商品出口的大约1/5,因此其进口量的大幅下降将对初级产品的生产者产生巨大影响。
贸发会议经济学家富加扎(Marco Fugazza)表示,评估疫情对中国的影响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全球的整体趋势,“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预测全球可能发生的情况”。
富加扎说:“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使用最新数据在相对分类的产品级别上进行的评估。”他补充说,贸发会议同时也期待着来自欧盟等其他主要市场的最新数据,以扩大分析范围。
图为厦门港区停放大量的外运集装箱货柜。(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能源产品、铁矿石和谷物需求下滑
贸发会议的研究显示,中国对能源产品、铁矿石和谷物的需求大幅下降是引发全球出口总额下滑的主要原因。
以天然气为例,与疫情来袭前进口额增长10%的预测相比,最新评估显示,中国在2020年的进口额反而可能下降10%。
研究显示,中国今年对铁矿石的进口预计仍将增长,但预测涨幅已从疫情前的19%下降至6%,降幅达2/3,从疫情前的年均增长19%降至仅6%。
另外,中国今年的小麦进口额预计也将减少25%,是疫情前预测的两倍。
大豆和铜业仍存希望
贸发会议研究显示,虽然大多数初级商品的出口都将遭遇严重打击,但部分农产品和铜业则可能出现“逆势上扬”。
比如,中国从依赖大宗商品的发展中国家进口大豆的数额预计将提高34%,比疫情前增加10%。
同样,铜的进口年增长率预计也将翻番,从疫情前预测的5.4%上升至11%。
这些在产品层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大宗商品出口国今年的贸易形势出现较大差异。
“虽然缅甸等主要向中国输出天然气的国家可能会在疫情后发现贸易前景较为黯淡,但赤道几内亚等国则可能在木材出口领域获得显著增长。”富加扎说。
这些数据说明,至少对一些出口商而言,新冠疫情对贸易的某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富加扎说:“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取消任何针对大流行的贸易干预措施,例如出口限制。”(完)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caijing/60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