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房产 >

竹器常见,擅作竹器的匠却不易寻

精挑细选合适的竹子,锯开,破竹,片篾,经过反复抽刮打磨后,可用于编织的竹篾才初见雏形……竹编是我国的传统工艺,竹料加工成竹篾而后经过匠人之手编织成为竹篮、簸箕、针线匾、竹席等日常用品,成为了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过去,宝山月浦地处农耕地区,竹器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为竹编制作技艺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土壤。竹编技艺在当地已流传百年,从第一代申家兄弟传承至今已有五代。旧时,人们将擅长竹编的手工艺人称为篾匠师傅。月浦更是在各个生产大队组建了专门的竹匠组,以便及时为村民提供竹器制造、加工、维修服务。

竹器常见,擅作竹器的匠却不易寻

竹器常见,擅作竹器的篾匠却不易寻

“竹编技艺好的师傅在那个年代是很吃香的。”回忆起年轻时代编织竹器的经历,月浦竹编第四代传承人朱文瑞说道,“虽然竹器很普及,家家户户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但会这个技艺的师傅并不多。”朱文瑞所在的村,总共有十个生产队,能做竹编活的总共就5、6人,技艺精湛的就更少了。

虽然出生在教师家庭,朱文瑞却从小偏爱手工艺活。喜静,爱钻研,让他对竹编手艺格外用心。14岁初中未毕业,他便选择跟随月浦竹编第三代传人张思林学艺,和村里的老竹匠唐怀宝组建了竹器维修组,为村民提供竹器定制、维护之类的服务。

刚开始学艺,师傅并没有教授他制篾的手艺,而是先从修补开始练习编织技艺。大概学了一年半的样子,编得有模有样了,师傅这才开始从挑选竹子教起,手把手传授竹编的重要步骤:制篾。

“冬天采的竹子最为上乘。根据所编的物件不同,要选用不同品种的竹子。”在朱文瑞看来,一双编织熟练的手是能够在接触到竹材的瞬间便判断出合适与否,这也是篾匠先练编织再学制材的原因。“不同竹材、不同颜色,呈现的效果不同。太硬的竹材编不成形,太软的竹材则缺乏张力。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fangchan/446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06921878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