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娱乐 >

赵本山《乡村爱情》系列,很快“席卷”电视荧屏,证明观众是爱看

前不久,赵本山的《乡村爱情12》和《刘老根3》刚刚落下帷幕。尽管都是作为网剧出现,不存在掀起“收视狂潮”之说,但是点击率和网络话题度,则证明了这样的农村剧依然有很多的观众群。

作为中国影视剧中独特存在的一种类型,农村剧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亮丽并不是说它的场面多么恢弘,制作多么精良。这些“大制作”的外衣农村剧都没有披上,但是它却是最容易走进观众心里的一种题材。

近些年我们看到比较有名的农村剧,如《乡村爱情》系列,《刘老根》系列,以及潘长江的《能人冯天贵》《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还有闫学晶的《女人当官》《刘家媳妇》等,我们会发现这些农村剧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以东北作为背景创作的。仔细一想确实如此,现在的农村剧几乎已经是“东北特色”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农村剧的“东北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赵本山《乡村爱情》系列,很快“席卷”电视荧屏,证明观众是爱看

春晚小品的助推

央视春晚自从赵本山上了春晚之后,连续多年他的小品给无数观众带来欢乐。

从1991年到1993年的四年春晚上,或许是因为赵本山初登这个舞台,作品的影响力有限,仅仅是在“局部”地区被喜欢,就是东北三省。1994年赵本山没有上春晚,然而到了1995年这一年,他和范伟高秀敏一起表演的小品《牛大叔提干》,因为“笑果”好,不仅让赵本山成了家喻户晓的笑星,也让他的小品被东北以外的观众认可了。

如果说这个小品打开了赵本山“小品王”的喜剧之路,那么这个小品也可以说是春晚小品的“风向标”,指引着春晚小品的创作方向。因为之后无论是赵本山还是其他演员的小品,都开始普遍以东北语言作为小品的主要表演风格。

赵本山《乡村爱情》系列,很快“席卷”电视荧屏,证明观众是爱看

随着春晚小品越来越“东北化”,观众也对这种类型有了期待,这种“期待”一度延申到了电视剧领域。电视剧的创作者也敏锐地发现了观众的“喜好”,不断地“投其所好”,创作出了一部部极具东北特色的影视作品。果不其然,在播出之后不断创造收视神话。当年,赵本山主演的电视《刘老根》,尽管只有18集,但是丝毫不影响它被观众喜爱,故事情节紧凑,人物饱满,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收视率达到13.9%。同时,在央视当年播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它的收视率是最高的。

赵本山《乡村爱情》系列,很快“席卷”电视荧屏,证明观众是爱看

之后,赵本山创办了本山传媒专门拍农村剧,这种专讲凡人小事家长里短的“小制作”,因为有本山大叔的出现,成了“最接近小品风格的电视剧”。我们看到的《马大帅》系列、《乡村爱情》系列,很快“席卷”电视荧屏,证明观众是爱看这样的电视剧的。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yule/453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06921878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