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娱乐 >

香港电影的崛起是大众本土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满足的过程

文|bethlyn

香港电影的崛起是大众本土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满足的过程,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仅香港本地的观众就足以维持香港影业的发展;直到李小龙把华语电影带到世界之后,香港影业更是进入了量产的工业化阶段,而港片的风格亦倾向于官能快感及经济实效。上个世纪70年代,嘉禾公司与李小龙接洽并开出两部电影的合约,李小龙一口应允,同年在曼谷拍摄了罗维执导的武打片《唐山大兄》,该电影于1971年上映,不到一个月时间便打破香港电影票房纪录,还攻陷了亚洲市场,将港片打进西方影院。

港片所表现出来的娱乐至上除了一直在模仿好莱坞的制片模式外,更是以“量”来即时满足本土观众的需求,以至于各种类型片都有短暂性的风靡及随之产生的审美疲劳。60 年代的武侠电影、70 年代的功夫电影以及 80 年代的黑帮电影都难逃此局。80年代香港电影现代化后,部分传统类型淘汰,为满足新的观众需求,开始出现“混合类型”影片,灵幻功夫电影就在这个时候为功夫片打开了新的市场。

香港电影的崛起是大众本土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满足的过程

《鬼打鬼》中洪金宝的搞笑形象

1980年,洪金宝将功夫片,喜剧片及鬼怪故事合三为一,拍出了《鬼打鬼》,算是灵幻功夫片的开端,随后该种电影层出不觉,并小成气候,直到1985年,洪金宝再次制作并监制了由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于是灵幻功夫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僵尸先生》香港公映票房高达2000万,同类型电影迄今无人打破这一纪录,1986至1991年,港台拍摄的有关僵尸的灵异电影超过100部,但无一能臻至《僵尸先生》的辉煌。

僵尸电影

我们常说的“僵尸电影”就是灵幻功夫片,像美国的“西部片”一样,僵尸电影有赖于我们特有的民间文化,只不过它没有像西部片一样成为类型电影(即便是中国最有潜力的武侠片也没能成为类型电影),在中国影史乃至世界影史上,只留下了昙花一现的姿态,而它的传承也只不过靠一帮70后80后的情怀支撑,说到底只能算是一个短暂存在的文化现象。

香港电影的崛起是大众本土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满足的过程

古籍中的僵尸记载

“僵尸”一词来源于《大千录》(广为流传的版本,但《大千录》的出处、内容等已无从考究),直到清朝以后开始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尽管文献将它上升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个中的文学色彩及民间传说痕迹还是过于浓重,它所代表的邪恶更是将它归入了略带贬义的迷信中,这是“僵尸”自带的负面色彩。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道家有太阴炼形法,葬数百年,期满则复生。僵尸有二,其一新尸未敛者,忽跃起持人,其一久葬不腐者......夜或出游。逢人即攫。

僵尸电影的冲突是僵尸伤人,救赎是道士灭僵。与武侠片的运功御剑不同,后者是一看便知的特效,而前者则让人产生怀疑,毕竟民间传说向来有一定的可信度,所以尽管最后道士靠传统法术付出一二代价保护群众有教化的正面意义,但到底是被神化了的道教及模糊不清的价值观和认知。基于这个特性,僵尸电影的不长久也在情理之中。

香港电影的崛起是大众本土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满足的过程

《僵尸先生》剧照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yule/550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06921878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