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 马常艳)“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占比近3成,产生的新职业中多数与数字化密切相关,在第三产业中,数字经济带来的岗位占到6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通过调研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具有带动作用。经济组织平台化是数字经济的基本趋势,顺应这个趋势,可以为更多的劳动者带来更多的赚钱机会。
【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受访者供图)
刘尚希表示,经济社会深层结构性问题日渐凸显带来的就业压力,难以随着人口规模的下降而缓解。他指出,就业面临“四难”:青年就业难、稳住劳动参与率难、就业政策创新难和政策协同配合难。
刘尚希认为,保就业面临新风险,促就业不能走老路,应顺应数字化大趋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
作为未来经济的主体形态,数字经济展现出显著的引领作用。刘尚希指出,在就业方面更是如此。数字化在颠覆经济的组织方式,也在衍生新的就业形态,甚至改变了就业的定义。
“在传统观念中,就业就是找一份工作,有单位、有岗位,否则就不算就业。其实,就业的本质是获取收入,单位和岗位仅仅是方式和路径。数字化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下的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非单位、非岗位的,却能获取收入的机会,如直播带货、跑快递送外卖等等。”刘尚希说。
这与依赖于就业场所才能获得收入的传统就业不同,各行各业的各种大小不一的数字平台提供了获取收入的机会。
“数字平台经济所形成的新型就业‘生态系统’既是青年当下就业选择的过渡地带和未来主体形态,也是青年人才自雇创业的‘孵化地’。”刘尚希认为,经济组织平台化,是数字经济的基本趋势,顺应这个趋势,就可以为更多的劳动者带来更多的赚钱机会。
对此,刘尚希表示,应鼓励、支持和拓展平台就业,以电商、网约车、物流配送、在线教育、信息服务和数字场景设计等作为吸纳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式。各类短期的就业促进政策(如政府购买岗位、高校扩招、补贴存量企业稳岗等)难以作为长期政策使用,应以加快经济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来促进就业。
“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就业存在各种‘门槛’,如要有就业场所,有单位接收和工作岗位,而各种数字平台带来的就业机会却打破了这种门槛。”刘尚希认为,应借助数字经济的包容性来提升劳动参与率。
此外,刘尚希还注意到,人力资本竞争力的关键,已经从传统的手艺拓展到数字技能。他认为,应加力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数字知识、数字技能,降低获得数字知识和技能的门槛。“特别要注重缩小不同行业、不同代际劳动者数字知识与技能的差距,防范‘数字鸿沟’带来新的就业排斥。”
标签: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