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年年过,今年有不同。假期消费火热,为全年经济恢复更添信心,也折射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潜力。政策持续显效,供需加快回暖,预期稳步改善,消费的更多“好戏”还在后头。
“史上最火‘五一’”收官,多项指标热度爆表。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发送旅客总量超2.7亿人次。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通过数据对比看,轨迹更清晰: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2.8%,国内旅游收入恢复至同期的35.1%;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收入已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和73.1%。到“五一”假期,这两项指标均超过2019年同期。
“五一”年年过,今年有不同。作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第一个小长假,群众探亲访友、旅游度假、文化体验等需求充分释放,生活服务业消费迎来井喷式增长。抢票难度堪比春运,景区门票提前售罄,餐厅排队持续火爆,“人人人人人你人人人人人”“今年的五一疯了吗”等相关话题霸榜。
消费加快回暖的背后,是需求与供给的“双向奔赴”、政策显效与市场力量的“同频共振”。各部门围绕恢复和扩大消费部署了一系列工作,各地也在争相“放大招”,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推动吃、住、行、游、购、娱提质增效,更好满足居民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互动表演“盛唐密盒”人气爆棚,淄博烧烤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跟着书本去旅行”成为亲子游新风潮……这个“五一”新体验、新场景、新业态层出不穷,文旅消费迸发新活力。
“五一”假期消费火热,为全年经济恢复更添信心,也折射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潜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好转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比去年会有明显改善和提升。
消费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但相对投资而言,消费是一个慢变量,其完全恢复还需要较长时间。今年以来,消费“马车”跑出“加速度”,态势喜人。也要看到,过去几年被压抑的需求特别是接触型、出行类服务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需求释放后将逐渐回归常态。在消费领域的“四大金刚”中,餐饮消费虽加快恢复向好,但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信心还需增强。非制造业PMI相关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虽较上月继续下降,但仍连续12个月在50%以上。
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趁热而上把消费回暖的态势巩固住,重在稳消费预期。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改善预期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稳预期重点在于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家有千金,不如日进分文”,要进一步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稳消费,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正加快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换。要大力推动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的恢复和发展,积极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同时,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新型消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我国消费韧性强、潜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五一”消费的强劲势头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政策持续显效,供需加快回暖,预期稳步改善,消费的更多“好戏”还在后头。 (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
标签: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世卫“新决定”怎么看?——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