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CPI同比上涨5.2% 局面囤积行为会导致走势如何?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10日电(张猛)国家统计局今日(10日)公布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2%,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
方便面已经成为北京超市的畅销品。照片:闫淑馨,精卫,中信
统计局:居民囤积行为推高价格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2%,增幅下降0.2个百分点。全国消费物价指数环比上涨0.8%,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2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4.3%,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对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的影响约为0.9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1.9%,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影响消费物价指数增长4.45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上涨9.3%,涨幅0.8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赵茂宏表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受“呆在家里”的要求和“规避风险”心态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居民囤积食物。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购买方便面、肉制品、冷冻食品和其他易储存食品的现象,甚至影响到其他食品,推高了价格。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所研究员郭晓北认为,由于疫情、道路封闭和恢复工作的延误,食品供应已经受到影响。假期过后本应下跌的食品价格反而上涨了,猪肉价格创下新高。
中泰证券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政策组组长杨昌对中新经纬客户表示,从肉价来看,受疫情影响和抑制消费需求的可能性,2月份生猪价格环比涨幅没有逆转,表明猪肉价格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1-2月进口数据中,肉类数量也大幅增加,均,表明供应仍相对不足。然而,从短期来看,肉类价格对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并未发生偏离,因此,人们使用结构性政策来对冲它,而不需要宏观政策来调整它。
未来的消费物价指数趋势是什么?
展望未来CPI走势,北京大学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建表示,受疫情影响,2月份消费价格增速确实有所上升,但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上。这种影响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产和生活得到恢复,食品价格迅速恢复到每日水平。至于全年的消费物价指数趋势,则取决于后期政策的调整。
东兴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张分析预测,在全年疫情结束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处于下降趋势。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消费者价格指数将开始逐步下降,并在年底前回到2%以下。
上游财经专家顾问蒋寒认为,消费物价指数在未来不太可能继续上涨,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消费物价指数的通胀。(中信经纬应用)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caijing/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