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的六大“泪点”
摘要: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举行研讨会。
“从武汉回来后,它是最触动我的泪点的,因为真实。”上海援鄂首位“逆行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说。10多天前,以上海援鄂医疗队群体为原型创作的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首播时,他情不自禁地落泪了,“没有过度修饰,广播剧把真实的故事平移到艺术作品中,那些泪点、那些细节,让你百感交集。”
5月31日上午,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和武汉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联合制作的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的上海、武汉、北京三城作品研讨会在广播大厦举行,这是国内首场疫情防控主题文艺创作跨省市专题研讨会,也是主题作品创作宣传评论组织工作的创新探索。
让医生看到了真实
作为医学顾问,钟鸣很早就参与到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创作之中。从武汉回沪后,他在隔离期先后对剧本进行了三次审稿。“我在医学上是固执的,苛刻地提出了很多要求,包括对CPR(心肺复苏)药物的选择,传染病房三区、两通道的设置等。”
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主抓的抗疫主题文艺创作重点作品,《金银潭24小时》由徐国春执导,俞霞婷、颜维琦编剧,以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重症医学科护士夏晓燕为第一人称视角,展开24小时“生死叙事”。广播剧录制播出后,钟鸣多次被打动。“在24小时之内,病人从很清醒、能跟我们沟通交流到恶化、突然去世,很真实。在疫情早期,我们有很多这样快速失去的病人。”广播剧中的情节把他拉回至疫情时期的武汉金银潭医院,“真实的场景还原到面前”。
研讨会上,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郑重地鞠了一躬。广播剧60分钟的逼真声效,令他回首新冠肺炎暴风骤雨般来临之际。“广播剧中,包括ECMO的运用,各种医疗设备和监护仪的声效都很真实,感受到了主创团队的认真。剧中,我们也听到了来自长江边悠远厚重的江船声。”
“生死金银潭”既是剧中叙事,更是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历历在目的亲身经历。1月23日,武汉封城;24日,郑军华带领的医疗队驰援武汉;次日凌晨1点半抵达,是全国第一支到达武汉的重症医疗队。“这支医疗队,由上海52家单位的135人组成,共有医生37名、护士93名、院长5名。我们一直到3月31日回沪,67天。广播剧中的北三楼就是我们接收的重症ICU病房。”数字、日期,郑军华烂熟于心。这支医疗队也是最早从上海出发,最少思想准备、最少成熟经验参考,早期防护条件最不充分、防控条件最不完善的一支队伍。“在金银潭,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179人,累计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达到123人,患者治愈率达到80%,重症患者治愈率达到73.25%。”郑军华说,“我们平安地回来了,实现了零感染。”
广播剧的六大“泪点”
被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所感动的远不止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此次研讨会,除了上海的主创团队、医护代表外,武汉医护人员、北京的学者专家也以视频连线方式参会。
“疫情之下,生命至上。”武汉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刘惠敏说,第一次听完广播剧,让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多声音场景令她回到武汉市急救中心的24小时。疫情时期,武汉院前急救系统共有57个急救站,800多名医务人员与援鄂的107名急救人员,共同参与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病例的急救转运。“120电话呼入量一再刷新历史纪录,24小时呼入量多达15700个,是平时的七倍之多。”她说,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一个站点出车达到20多次,医生护士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急救中心的24小时和金银潭医院的24小时是那么相似。”
身处北京的文艺评论家李京盛总结了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的六大“泪点”。“一条永远无法回复的微信、一个善良动人的生死谎言、一份坚强本能的求生欲望、一场永远无法实现的相约、一次最短暂的邂逅与永诀与一首没有歌词的天籁之声。听到这,眼眶已是热泪,你感受到了病魔的凶残,生命的脆弱,医生的无奈,亲情的感人。”李京盛说,让刚刚经历过疫情的听众再次被文艺作品所感动,并不容易,但这部广播剧做到了。
这部广播剧的所有故事都凝练在24小时中,“90后”护士夏晓燕遭遇了毕生最难忘的24小时,在一天一夜之间目睹病人转瞬离去,也失去了可敬的师姐;就在这“至暗时刻”,她和同事克服了重重艰辛,给病人送去生的希望。“从凌晨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从上海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到夏晓燕回到宿舍;我们已经看到了医疗或者精神上的曙光时刻,这构成了作品的特殊性。”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会长关玲说,《金银潭24小时》在叙事上有独到之处,但更重要的是,它托举起深厚的思想性,“让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对战胜疫情建立了一种特别强烈的信念。”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shehui/3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