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1000余名重症医生逆行至武汉
“早晨一过去,得知夜间又有一名患者去世,多少有些沮丧。穿防护服时又被告知,防护用品很紧张,进去一次一定要多完成一些工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在驰援武汉抢救重症患者的日子里,留下了六篇日记。这是其中的一段。
对任何灾难来说,改变伤员愈后的核心关键永远在重症。这次与新冠病毒的“白刃战”中,全国共有11000余名重症专业医生逆行至武汉。姜利,就在其中。
初到金银潭,姜利看到所有呼吸机都在报警,给氧装置几乎都调到了90%、100%,这提示着病人几乎都在一个低氧的环境里挣扎。如何形容当时的惨烈?姜利比喻道“有点儿像《上甘岭》”,“我去的第一天,一下就去世了四个病人,这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当时,金银潭医院收治的全部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病人的病情可谓瞬息万变,短短几个小时,就可能由重症转为危重症,病情一路急转直下甚至死亡。这就要求,ICU医生必须时刻处于密切观察的状态,一分一秒的疏忽或延迟,都可能错失抢救生命的机会。然而,在一所传染病医院的普通病房,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进出病房都需要穿脱防护服,你不可能随便跑进去,或者随便跑出来。”
依靠着对讲机,传递窗,前者沟通详细信息,后者传递急用物品和救治方案,姜利和同事们始终紧绷着神经。但在初期,这也不可避免,引发了沟通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人手不足与对新发传染病的未知恐惧,同样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姜利在日记中写到“在外面中心台看着像过山车一样的生命体征,恨不得马上到病床旁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然而,现实不允许这么做,只有一遍一遍拿着对讲机,和里面的护士们反复沟通,想办法找到原因并纠正。”
“这次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有的患者尽管血氧很低,但是心率并不快,呼吸频率也不快,患者还能玩手机,跟医生讲话,这跟以往的认知完全是背离的。”姜利坦诚,这一特征实际在早期影响了医生对插管时机的把握。
在跟拍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姜利的理性、果敢,但同时也记录到了她陡然面对生死的一瞬。在对35床患者进行紧急插管的时候,31床的患者突然离世。在此前,他陆续经历了呼吸、循环系统的衰竭,姜利几次把他从死神的手中拽了回来,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每一个医生,都是背负着一群去世的病人才成长的。你治好的病人,给你的经验教训远远不及你失败的那些例子。那些让你刻骨铭心的病人,你会记得,类似的情况我要小心, 我不能让同样的事情再发生。”这是姜利对死亡的解读,有辩证,也有着一位重症医生常年背负的无奈。
在金银潭医院与死神抢夺生命的那段时间,姜利度过了她的生日。随着对新冠病毒认识的加深,经验的积累,重症医生们开始掌握主动权,发起反击。向好的阶段,姜利也写下了日记里最明亮的一段文字,“昨天下午到晚上,一共转进来3名患者,都是一进门就气管插管和复苏。值班的周医生来自湖北荆门,年纪不小了,很担心这一夜的工作会让他吃不消。他见到我后很‘得意’地说,昨天的病人还在。查完房出来已近中午,走完饭走到院外,阳光洒到身上暖洋洋的,很难得。”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shehui/3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