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进入“法治时代”,分类有“法”,执法必严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已经“满月”,垃圾分类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6月2日,北京市城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市垃圾分类总体情况。桶站配置率、垃圾分类指导员覆盖率、家庭厨余垃圾日分出量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显著提升,全市上下以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撬动社会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疫情之下,北京垃圾分类坚持低开高走,不断拧紧螺丝,桶站设置、宣传发动、桶前指导、分类收运、终端处理等各个环节,坚持“哪壶不开烧哪壶”,仅仅用了一个月就实现了整体升温。统计显示,全市垃圾分类四项主要指标呈现“三升一降”趋势,厨余垃圾日分出量翻倍提升,桶站配置率大幅提升,桶站值守覆盖率明显提升,其他垃圾清运量同比下降。其中,家庭厨余垃圾日分出量增长了159%,增长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产生的厨余垃圾增加了,而是原本混在其他垃圾中的厨余垃圾重新回到了“绿桶”;其他垃圾清运量同比减少14%,这其中有一部分归为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同时也说明以垃圾分类推动源头减量收到了成效。
垃圾分类进入“法治时代”,分类有“法”,执法必严。垃圾分类实施首月,全市就立案查处2330起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795起个人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34起生活垃圾混装混运违法行为。物美超市大成路店领走了北京市垃圾分类首张罚单,海淀区一家垃圾运输企业因为混装混运接连收到两次罚单,这些纪录并不光彩,却让公众看到了北京市依法实施垃圾分类的坚定决心。既然条例已经出台,就要发挥法律威严,就要彰显法治震慑,从严从重处罚,让违法违规者肉疼心疼,这样他们才能长记性,并且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垃圾分类进入持久战,巩固提升战果,完善管理举措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策略。针对垃圾分类不规范、不准确等问题,北京市城管委已经制定了“不合格不收运”管理办法,正在征求社会意见。按照这个规定,如果厨余垃圾中明显混有其他垃圾或者建筑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垃圾的,就可以判定为分类质量不合格,收运企业有权要求改正或拒绝收运。通过这种“倒逼”机制,将压力传导至社区和物业,进而督促指导居民群众精准投放各类垃圾。
北京垃圾分类“月考”成绩比较不错,为接下来的“半年考”“年考”“三年考”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张口闭口垃圾分类的时候,就说明垃圾分类已经深入人心了,就实现了日用而不觉的习惯养成,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因此变得更干净、更美丽、更宜居。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shehui/6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