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4.6亿年的奥陶纪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辐射事件之一。
但是,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样性曲线表明,华南的种一级多样性在生物大辐射峰值之后出现近50%的降低,这一发现近来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
是什么原因导致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出现逆转?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张俊鹏博士、张元动研究员与国外同行合作研究发现,奥陶纪气候变冷期的缺氧海水扩张,可能是大辐射期间生物多样性达到峰值之后发生明显转折的诱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上。
海洋生命的“黄金繁育期”突然中止
距今约4.6亿年的奥陶纪中叶,是地质历史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海洋生命的又一个“黄金繁育期”。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持续下降,地球走出长达几千万年的温室气候,而氧气含量呈现阶段性增长并一度达到现代大气水平的一半,表层海水几乎彻底氧化。
这样宜居的环境下,海洋生物多样性剧增,生态系统逐渐趋于复杂和稳定。与此同时,早期陆地植物也开启它们的陆地开荒之旅。
当时的低纬度海域表层海水平均温度约25~30℃,与现代赤道气候十分接近。处于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架,如华南板块、劳伦板块和波罗的板块的近海陆棚,成为适宜生物繁衍的环境。因此,这些板块在奥陶纪保存下的沉积岩中,发现大量精美的化石,如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笔石、几丁虫等。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确定这些化石的属种并统计多样性,绘制出生物多样性曲线,发现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出现峰值,这一现象被称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对于“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前人曾提出多种成因假说,如气候变冷、大气氧化、海平面上升,甚至包括地外因素如小行星分解等。
在2018年之前,科学家绘制的生物多样性曲线都是以阶或者期为时间单位,分辨率较低。但是,樊隽轩教授及邓怡颖博士采用CONOP和超算方法,实现高分辨率的生物多样性曲线后,发现在峰值之后有个较大幅度的下降。以华南为例,种一级多样性在生物大辐射峰值之后出现近50%的降低。
“现在的华南在北纬30度左右,奥陶纪时华南所处纬度更低,在北纬0-10度左右。”张俊鹏博士介绍说,生物多样性峰值之后的转折及其环境背景机制,一直没有被深入研究,而他们做的古环境恢复将气候变冷期的缺氧事件和多样性下降联系起来。
缺氧海水扩张或是背后元凶
张俊鹏博士、张元动研究员与国外同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奥陶纪的开阔大洋深部并未大范围氧化,气候变冷期的缺氧海水扩张,可能是多样性出现明显转折的诱因。
支持这种观点的最新证据,来自华南地区中-上奥陶统黑色页岩,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无独有偶,同时代的黑色页岩还包括我国塔里木地区的萨尔干组与华北鄂尔多斯地区的乌拉力克组、劳伦板块西北缘的RoadriverGroup和波罗的板块的AlumShale等。
张俊鹏介绍,这些黑色页岩,均形成于容易被上升洋流影响的中低纬度近海盆地。类比现代海洋,气候变冷时,来自高纬度的深部冷流增强,会以上升洋流的形式携带更多营养盐到达中低纬度的陆棚区,刺激表层海水生产力增高,向下输出的有机质增多,到达海底的有机质分解时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造成海底缺氧现象。
这些缺氧海水,尤其是硫化氢和重金属富集的海水,会伴随上述效应的增强而发生扩张,沿陆棚进入浅水环境时影响水体生态。张俊鹏告诉记者,这一现象和现代湖泊的“赤潮”类似,但影响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因此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更严重。
从全球尺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地质证据表明,奥陶纪的海洋深部并未被大范围氧化,且频繁地发生缺氧海水扩张并上涌危害透光层的现象。
晚寒武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异常,可达现代大气水平的15-20倍,温室气候下的海洋水体循环速率缓慢,易出现海水分层化、底水缺氧现象。进入奥陶纪,这一效应虽然得到缓解,但海洋的氧化相较于大气氧化,存在较大滞后性。因此,中-晚奥陶世的海洋中,频繁出现的海洋缺氧现象,一直在影响海洋生物群落的繁盛。当这种影响严重时,表现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大幅下降。
“我们今天关注的‘全球变暖’和‘双碳’战略,即为控制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和存储,以保证其在地球表层圈层的动态平衡。但更需要我们注意的不是正在升高的平均温度,而是地球打破气候稳态时出现的一系列气候、陆地、海洋的剧烈环境变化、伴随的地质灾害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张俊鹏说,关注地质历史时期的“碳”,以古论今,以古鉴今,有助于我们践行于今天、泽被于明天。(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距今约4 6亿年的奥陶纪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辐射事件之一。但是,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样性曲线表明,华南的种一级多样性在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主楼里,悬挂着一幅特殊的日历图,日历图显示着北京2013年以来每一天细颗粒物(PM2 5)的浓度情况。颜色越深越红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3日报道,葡萄牙天文学家首次在两颗巨大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发现了钡,这是迄今在系外行星大气中发现的最重的元素
俄罗斯国家技术倡议新闻处表示,2026年前,俄罗斯将创建对北极进行昼夜卫星监测的系统眼环,它将有助于预测船只在北方海路的行驶,以确保船
距今约4 6亿年的奥陶纪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辐射事件之一。但是,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样性曲线表明,华南的种一级多样性在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主楼里,悬挂着一幅特殊的日历图,日历图显示着北京2013年以来每一天细颗粒物(PM2 5)的浓度情况。颜色越深越红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3日报道,葡萄牙天文学家首次在两颗巨大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发现了钡,这是迄今在系外行星大气中发现的最重的元素
俄罗斯国家技术倡议新闻处表示,2026年前,俄罗斯将创建对北极进行昼夜卫星监测的系统眼环,它将有助于预测船只在北方海路的行驶,以确保船
俄罗斯科研人员弄清了真菌和动物的基因组开始出现分歧的轨迹,分析出两界的重要遗传转化路径。为了完成这一研究,研究人员解剖了在基因上最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胶体晶体的一种不为人知的特性,即高度有序的纳米颗粒三维阵列。该团队设计了具有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可显著提高新药疗效的准确性并减少药物开发的时间和成本。最新一期《自然·机器智能》杂
最近,材料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由超细纳米线编织而成的纺织品。这种线由相变材料(PCM)和其他材料制成,与电热和光热涂层结合在一起,最终成为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量子算法初创公司Phasecraft及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公司的研究人员,在最近的《自然·通信》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日报道,英国物理学家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隔离室中捕获了单个电子,并对其关键的量子特性——磁矩进行了测量,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