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一月签重点产业项目160多个,将制定新一轮三大产业方案

2023-01-29 13:05:31   来源:南国今报

在工业总产值达4万亿元的基础上,上海将继续提升产业创新水平。


(资料图片)

近日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共推出十项行动32条政策措施。

关于实施产业创新提升行动方面,具体包括3条: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促进重点产业提质增效。

在29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介绍,上海将制订新一轮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实施新赛道和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继续实施新基建项目优惠利率信贷贴息政策。各区对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别给予不低于10万元和30万元奖励;制订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在三大产业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总部。制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方案,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上限提高至1亿元。

数据显示,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持续提升。初步形成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上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上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深化提升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加快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大力发展四大新赛道,在未来产业五大领域加速布局。

图源:上海发布

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上海今年在促进工业稳投资方面有哪些重点?

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在会上表示,2022年,上海工业继续保持4万亿规模,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1.1%,六大重点产业产值正增长约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43%。

“特别是工业投资实现V型反弹,首次超1700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0.6%。2023年,我们将大力推动工业稳投资、稳增长,做好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技术改造等各项工作。”

具体来看,今年将有三方面重点:加强招商引资,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项目推进,增强产业投资动力;深化技术改造,挖掘产业发展潜力。

张宏韬说,将聚焦“3+6”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引进一批能级高、规模大、示范效应好的重大产业项目。筹办高质量招商活动。用好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扩大“投资上海”影响力,计划于4月份召开2023全球投资促进大会。

他说,进入2023年以来,近一个月上海市已签约重点产业项目160多个、总投资1000亿元,新开工重点产业项目60多个、总投资超700亿元,率先取得开门红。下一步,将做好市区联动、分类推进,在谈项目抓签约落地。落实专员负责制,加快签约落地,挖掘储备一批优质招商项目。在手项目抓开工建设。复制推广“拿地即开工”经验等。

张宏韬透露,上海将持续发挥技改对稳投资重要作用,打造100个技改标杆示范项目,带动全市规上企业实施1500项技改项目。支持重点领域升级改造。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设智能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高端化等技术改造。

标签: 技术改造 经济发展 招商引资 同比增长 企业总部

相关阅读

上海近一月签重点产业项目160多个,将制定

要闻

在工业总产值达4万亿元的基础上,上海将继续提升产业创新水平。近日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

2023-01-29

世界速看:赵伟:美国是否具备软着陆的条件

要闻

一、热点思考:美国是否具备软着陆的条件?在美国国内就业市场保持韧性,通胀持续下行,以及中国重启与欧洲经济连续好于预期的情况下,市场对2

2023-01-29

当前信息:上海《行动方案》着力部署促消费

要闻

在开工首日就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的上海,紧接着在第二天发布了《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以

2023-01-29

【环球报资讯】1月十大牛股抢先看 通达动

要闻

1月份,A股呈现震荡爬升态势,虽然有春节假期因素存在,但各大指数均录得不俗涨幅。截至1月20日收盘,上证指数月内涨5 68%,深证成指涨8 76%,

2023-01-29

【世界新要闻】新春经济|春节遇上“用工荒

要闻

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的过去,餐饮业和零售业也终于扬眉吐气。第一财经记者在对北京、上海、江西等地调研后发现,2023年春节的年夜饭预订火爆,

2023-01-29

上海近一月签重点产业项目160多个,将制定新一轮三大产业方案

要闻

在工业总产值达4万亿元的基础上,上海将继续提升产业创新水平。近日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

2023-01-29

世界速看:赵伟:美国是否具备软着陆的条件?

要闻

一、热点思考:美国是否具备软着陆的条件?在美国国内就业市场保持韧性,通胀持续下行,以及中国重启与欧洲经济连续好于预期的情况下,市场对2

2023-01-29

当前信息:上海《行动方案》着力部署促消费,多项购物补贴继续

要闻

在开工首日就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的上海,紧接着在第二天发布了《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以

2023-01-29

【环球报资讯】1月十大牛股抢先看 通达动力107%涨幅问鼎榜首

要闻

1月份,A股呈现震荡爬升态势,虽然有春节假期因素存在,但各大指数均录得不俗涨幅。截至1月20日收盘,上证指数月内涨5 68%,深证成指涨8 76%,

2023-01-29

【世界新要闻】新春经济|春节遇上“用工荒”:“大红包”不够吸引,服务员工资再涨也缺人

要闻

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的过去,餐饮业和零售业也终于扬眉吐气。第一财经记者在对北京、上海、江西等地调研后发现,2023年春节的年夜饭预订火爆,

2023-01-29

春节假期国内出游3.08亿人次,长线游增长300%+,出境游正恢复

要闻

“2022年和2023年春节旅游市场最大的区别就是游客量变多了,从2020年发生疫情,大理就没有真正意义过好一个完整的年,游客非常少,在我印象里

2023-01-28

世界热文:用专列、包机接工人返岗,沿海多地打响用工争夺战

要闻

春节假期还没结束,东南沿海几个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省份已经纷纷提前谋划,打响跨省招工的“抢人大战”。据福建媒体报道,1月26日(正月初五)

2023-01-28

环球观点:商场人流翻倍、景区一房难求,商业地产迎来开门红

要闻

放烟花、逛商超、去旅游 当“就地过年”逐渐成为过往、返乡人群大幅增加,各大城市的年味也逐渐回归。2023兔年春节,多个行业及消费场景

2023-01-28

当前看点!不是云南也不是海南,这个省凭什么春节游客量全国第一?

要闻

“刚恢复那几天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但是现在一点都走不动了,嗓子也哑了。”四川乐山大佛景区的导游文月(化名)告诉第一财经,春节假期游客

2023-01-28

兔年股市即将开启,这一年是否会“兔”气扬眉?

要闻

1月28日,春节长假正式宣告结束,“打工人”们也迎来了一年新的开始,再过一天,兔年的首个交易日即将开启,节后行情如何,在不确定性因素相对

2023-01-28

遇见旗袍是于万千人群中的惊鸿一瞥 沿途洒满了爱的芬芳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北京市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 周五预售部分场次已满座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第46届武汉渡江节因长江水位过高取消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非遗”普及受众最看重“动手”参观大师工作室非常享受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璧山冷酒夜市 丰富市民夜间文旅活动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

年内两市超过500家上市公司完成回购 累计回购金额超332亿元

近期A股市场持续震荡,不少上市公司或其重要股东推出回购、增持计划,用真金白银力挺股价。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两市超过500

持续发力补链强链加大研发抢占市场 渝企跑出“加速度”

玥湖路渝快电充换电站 一辆新能源汽车,离不开研发、动力、配套等多个环节。作为汽车制造重镇,重庆在这些环节的多个板块上,正在加速奔跑

重启上市公司资本运作 康佳集团去年半导体业务营业收入为3.22亿元

近日,康佳集团正式对外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康佳集团实现全年营收491 0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9 05亿元,同比增长89 5

伟禄集团连续6年增长 去年营收同比增长37.5%

深港通标的之一的深圳企业伟禄集团近日公布2021年业绩。财报数据显示,伟禄集团全年营业收入11 95亿港元,同比增长37 5%,连续6年稳步增长;

龙头企业去年净利倍增 整个行业营收规模有望创造历史新高位

近日,面板龙头TCL科技、京东方分别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两家企业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增长129 3%、412 86%,实现超过百亿

深圳国企全力为市民 守好“菜篮子”“米袋子”保障量足价稳

疫情防控形势下,民生物资供应是否充足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连日来,深农集团、深粮控股等企业,充分发挥国企担当,全力为深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