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实习生王嘉祺 武汉报道
4月22日,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众生的地球”,而达成“双碳”目标无疑是守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提及“碳中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能源、汽车等高耗能产业,而食品饮料行业受到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资料图)
事实上,舌尖上的碳排放不容忽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的《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食品摆上餐桌前需经研发、收获、加工、分销、零售到储存的层层环节,每个环节均会产生温室气体。养殖活动碳排放量可占农业食品企业排放总量的60%以上,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等环节。
以一瓶饮料为例,从工厂、货架到摆上餐桌,再到最后的包装废弃利用,想要实现“零碳”目标并非易事。
在“碳中和”的目标下,食品饮料产业从生产端到需求端构成的碳排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首先在原料生产端,公开资料显示,其温室有害气体排放量仅次于能源,占比达到18.4%。其次在食品饮料加工与流通端,2018年《科学》杂志统计数据显示,该行业的碳排放在供应链中占比18%。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资料,人类的饮食消耗了23%的地球资源,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8%,而导致酸雨的气体则占31%。如何让人们选择更为绿色的饮食习惯,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实际而艰难的问题。
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针对食品饮料的碳减排情况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SGS南中国低碳解决中心技术经理贺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家相对认可的是PAS2060(BSI宣布制定公共可用规范PAS2060—碳中和承诺新标准),该标准从组织、产品和活动三方面规定了量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国际依此进行“碳中和”规划、建设、认证、声明和发布。
贺晗还指出,在PAS2060的基础上,“碳中和”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研究制定的ISO 14068标准,最快在2023年年底发布。公开资料显示,ISO 14068标准重点集中在标准范围、核心术语的定义、减排量要求、“碳中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将为人们提供实现“碳中和”的统一方法和原则,并支持各国在制定本国气候变化的计划、战略和方案时更好地使用“碳中和”相关的目标和说明。
近两年,达能、雀巢、伊利、蒙牛、百事、嘉吉、泰森、飞鹤等国内外头部食品饮料企业纷纷推出碳减排举措。
例如,飞鹤开创了产业集群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双链闭环。第一条闭环链是将牛粪污与风干秸秆一起进行厌氧发酵制成沼气,并提纯为生物天然气,再应用到牧场和工厂,实现热能转化;第二条闭环链则将沼渣、沼液进行二次发酵制成有机肥,肥料还田能改善土质、滋养牧草,牧草制成饲料再喂养奶牛、提升奶质,最终实现绿色有机肥的生态循环利用。
若要达成“碳中和”目标,企业不能仅靠单兵作战,通过产业链的协同沟通,打通全产业链的“碳中和”发展路径非常必要。达能中国饮料总经理高秋月在脉动工厂“碳中和”暨“同护地球”减碳倡议发布仪式上指出,脉动携手上下游近百家供应商,包括知名企业中粮、嘉吉、紫江企业、安得智联等,共同发起“同护地球”减碳倡议,承诺于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净零碳排放”,倡议得到了迪卡侬、阿里巴巴、超级猩猩、罗森、大润发等渠道合作伙伴的支持。
高秋月介绍,过去20年间,达能中国饮料以能源结构升级和节能增效为主要抓手,使得能源利用效率提升72.2%,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6.3%,旗下的脉动位于武汉和邛崃的工厂在2022年取得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在其他减碳项目共同助力下,2022年脉动工厂的碳排放强度较2004年水平降低92%,碳减排量达到18万余吨,相当于1千万棵梭梭树的固碳量。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张金泽指出,“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在自身减碳的同时,邀请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加入,将助推整个产业链的低碳发展,在推动全行业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标签:
继前不久赣州园区投产后,工业富联河南济源5G终端精密制造项目预计5月下旬投产,该项目将引入工业机器人、
智通财经APP获悉,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3Q1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为128GWh,环比下降1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