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最新数据显示,覆盖新市民的金融产品已超3万个。据银保监会近日披露,自2022年3月份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银行保险机构主动作为,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了金融服务均等性和便利度。
近一年来,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需清醒认识到,新市民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金融机构工作员工诉苦,新市民的“城乡两栖”状态,使得金融服务“两头难靠”。在实践中,金融服务新市民还存在诸多瓶颈有待突破,比如,机构服务新市民缺乏动力、服务精准度不高、新市民相关信息整合难度较大,等等。
银行保险机构要提升对新市民精准“画像”的能力。由于新市民普遍具有较高流动性,居住地址、工作单位甚至联系方式较不稳定,加上新市民的就业、医保、社保、公积金等信息多分散在各个部门,信息不对称,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导致银行保险机构现实中难以对其精准“画像”。
当“画像”成本较高,而相关业务利润无法覆盖成本时,在市场化条件下,银行保险机构对其服务的动力自然显得不足。没有精准“画像”,缺乏历史数据支撑,也直接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开发针对新市民的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实际上,当前只有个别银行在开立专属卡种时对客户进行区分,绝大多数银行保险机构在产品研发和展业过程中均尚未明晰“新市民”概念,内部系统也未对“新市民”进行标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业务进一步开展。
金融服务新市民精准度仍有待提高。有研究显示,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现很大差异。城市创业人员、新就业白领、快递服务人员、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尽相同,同一群体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不仅要追求量的提高,更要有质的提升。银保监会近日明确表示,将加强工作部署,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深入新市民群体,更加精准把握新市民金融需求,同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结合各地情况,细分客户、细分市场,提升服务精准性。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意义重大。银行保险机构应探索薄利多销的可持续经营模式,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机构考核激励、尽职免责等政策的倾斜力度。各地应探索联动多个部门整合新市民大数据信息,允许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使用数据,为新市民精准“画像”。为尽快消除新市民“城乡两栖”状态下的金融服务盲区,可考虑推动金融机构加大跨区域合作。另外,还要持续提升新市民金融素养,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产品服务宣传,提高新市民群体金融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纠纷化解机制,维护新市民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陆 敏)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