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价格战初衷:厂商让利保持流动性
虽然价格仍然是消费者和零售业最为关心的要素之一,但随着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成为零售业常态,品牌商加强对价格的把控力度,早期“渠道订制”模式下的价格战开始退出市场。
但今年618,苏宁又掀起了价格战,启动“J-10%”省钱计划:承诺618期间家电、手机、电脑、超市等类目,比京东到手价至少再低10%。
10%这一数字与8年前京东发起对苏宁价格战如出一辙,但从参与品类看,此次价格战的品类已由8年前的家电延伸到了超市等类目,战场大有扩大之势。
京东目前没有正面回应苏宁的价格战,只是在同期宣布通过认购可转债的方式,战略投资国美。登陆京东APP,首页位置已经找不到“超级百亿补贴”入口,而是被“超省百亿消费券”替代。
我们在此对这场战役的孰强孰弱不做评价,而是希望通过分析能够解答以下问题:1.除参与品类扩大外,这场价格战究竟还有何不同?此次为何又是苏宁主动宣战2.对于此后的零售市场又将有何等影响?
苏宁作为战役的发起方,自然会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近年来苏宁的业务范围不断外延,从2019年年来看,家电3C以及快消百货将成为苏宁未来营收的两根主要支柱。因此,我们不妨将研究分为“家电”和“日百类”进行研究,来探求各品类苏宁的运营情况。
家电价格战初衷:厂商让利保持流动性
在房地产以及宏观经济换挡期等多重因素之下,家电行业进入了艰难的爬坡期,我们制作了三年多以来家电行业的成长情况,见下图: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家电行业总销售额几乎处于横排态势,不时伴有收缩的风险。在2020年疫情期间,家电行业又首当其冲遭遇重击,Q1销量同比收缩超过30%,供需面临失衡风险。
2020年Q1,美的销售同比下降22.86%,格力则收缩了49.7%。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各地停工停产,虽然销售收缩,但库存风险尚在可控范围。4月之后,各地复工复产工作不断推进,若销售端跟不上速度(即便维持在疫情前速度亦难以对冲风险),则库存压力颇大。也就是说,品牌商亟需前端销售的提振,来解决短期内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苏宁挑起的价格战,虽然是与对手之间的竞争,但背后却是家电厂商的集体诉求。
此次价格战,要实现保增长和保流动性,亦要保证品牌商盈利性,因此,让利并非是烧钱,而是要实现增长、流动性以及盈利性之间的平衡。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苏宁家电渠道优势明显,不仅承包大润发超市的家电部分,且开辟了零售云,收购万达百货和家乐福,加之线上配合,拿下了家电22.8%的市场份额,成为全渠道第一,老对手国美已经收缩至5.8%的市场占比,京东较之亦有8.2%的差距。
线下仍然是家电类的重要销售渠道,那么品牌商对线下渠道又有何侧重呢?
如图所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具有较高品牌议价能力的中高端产品线下市场占比提高。这其中或许有体验等诸多原因,但品牌商对线下施以品牌附加值的初心是确定的。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keji/3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