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之地,黄山巍峨其西北,天目山雄峙其东北,东南为茫茫的白际
摄影、 作者:陈发祥
(东方头条安徽综合)歙县之地,黄山巍峨其西北,天目山雄峙其东北,东南为茫茫的白际山。三山合拢而来,低丘、谷地与碧溪次第展开。扬之水、丰乐河、布射水、富资水并流于练江,环绕府城,穿过十六孔的太平石桥,太白楼下,被渔粱古坝拦成一湾深泓,托起即将远航的扁舟。南部休歙盆地,新安江西来,与合流的练江一起,滋润着两岸的故园,生生不息,丰泽而绵长。
忘不了十里红云桃花坝,剪不断细雨霏霏溢昌溪,抹不去北岸廊桥旧光影,说不尽唐模瀛洲小西湖,看不厌阳产土楼合欢蕊。
自隋开科举至清末,歙县共出文武进士770人,冠绝皖省。至于“父子宰相”、“兄弟尚书”、“四世一品”、“进士村落”、“翰林家族”,更是屡见不鲜。歙县徽商,自新安江顺水而出,北上京城、南下广州、东去江南、西行荆楚,茶木盐典四业并举,贸易于四海、啸聚于扬州。至清中期,两淮盐运八总商,歙县棠樾鲍氏、丰溪吴氏、上丰洪氏、潭渡黄氏等大族字号,恒占其四。中华十大商帮,一时无出其右。
唐大历五年,定歙县为州府,直至清宣统三年的1141年时光中,歙县始终为徽州六县之首邑。徽州府所在地徽城镇,古迹满街、国宝遍布。许国大学士八角牌坊高大而威严,古民居集聚的斗山街悠长而曲折,徽州古衙四门洞开、市井小巷生气盎然。应公井巷口,依然耸立着清光绪三十一年所立的孝贞节烈坊,上刻有“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之漠然文字。城东南一角,便是渔粱古码头,历来为商号云集之所。此街建于练江之畔,房舍井然而对称,中以卵石铺道。细瓦如鱼鳞,街巷为鱼脊,两头小而中圆润,呈典型的鱼形布局。鱼入一江清水,便活泼欢腾、激起点点浪花,寓意商机无限、货殖不断。
山环水绕的歙县,物产盛丰。初春,问政山紫笋破土而出,剥开蝉翼一般的笋衣,色如象牙,三尺之高落地,瞬间会破碎成鸿泥,仿佛入土杳然而去。入夏,新安江大拐弯处,清晨薄雾之中,漳潭、绵潭、淪潭之三潭枇杷,历去冬开花、今春结果,终于在小满节气后,白花花地成熟于青枝绿叶间。秋高气爽,中国三大贡菊之一的黄白菊,盛放于金竹岭头,昂首望去,如云似烟,丘壑起伏之间,绵延数十华里。寒冬来时,霜雾凝结在枝头,皖浙交界处,街口蜜桔破开橘衣之时,汁液仿佛会顿时染黄浩荡的新安江水。徽城镇中,来自于婺源龙尾山的砚石,在歙县雕匠鬼斧神工的刀下,幻化成细若肌肤的歙砚,润泽了黄宾虹的笔尖。
农历正月十五,枯树寒鸦声声,大地一片萧索。歙县西南七公里的群山中,洪家岭村的山坡谷地、田间地头,漫山的梅花,仿佛吹响了春天的律令,一夜之间,红的、白的、绿的、粉的,破开花萼,齐刷刷地绽放在寒风里。一千二百年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换,洪姓家族始终以卖花为生,因村型如鱼,故被俗称卖花渔村。
歙县山川,开合之间,被东风涤荡、新安江洗净,成了无尘的世界,哺育出汪道昆、曹文植、渐江、王茂荫等文人雅士,也孕育出“贾而好儒”的素封之家。千年以来,歙县人以“道脉薪传”的勇气,引领徽州“一府六县”,执着坚守住一片文化的净土,不骄不躁,默默地留于华夏后人。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shehui/2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