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什均衡”使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陷入尴尬
2011年9月28日,约翰·纳什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出席北京论坛
刘明
五年前,即2015年的5月23日,美国数学家、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遭遇车祸去世,终年86岁。
纳什生于1928年,长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因为对博弈论的巨大贡献,他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根据他的经历改编而成的电影《美丽心灵》则横扫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多项大奖。到86岁高龄之际,他又从挪威国王手中接过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阿贝尔奖,成为史上唯一一位诺贝尔奖和阿贝尔奖双料得主。
天才留下的理论
对于博弈论来说,这位天才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在他年仅22岁时,就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纳什均衡是一种策略组合,在这一组合中,每个参与人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由此,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任何单独的一方愿意改变其策略。
不少学者认为,“纳什均衡”使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陷入尴尬。在“看不见的手”理论中,利己主义的理性行为被认为最终可以使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在“纳什均衡”中,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收获了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的后果。
不过,我们也无法由此得出绝对相反的结论。例如,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艾比林(Abilene)小城就出产了一个“艾比林悖论”(Abilene Paradox)。该悖论讲述了一个得克萨斯家庭的故事。四名家庭成员均从利他主义的动机出发,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对方福利而放弃自己的福利,最后落得没有一个人最终获利的结果。
构建全新的视角
这样的悖论其实还可以延伸出很多。
一个似乎为人普遍接受的看法是,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强调个人价值。但如果你是一位交响乐爱好者,你也许会发现,交响乐那和谐、动听的旋律似乎在告诉你,自己其实也许应该算是更具“集体主义”性质的音乐。那么,更倾向于个人价值的文化背景,与更倾向于集体价值的文化艺术,经由什么样的机缘,实现了如此完美的结合呢?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shehui/4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