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记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该所水稻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环境湿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揭示了稻瘟病在高湿环境下更易发生的分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学术期刊《植物细胞和环境》上。
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植物多种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及玉米叶斑病等的发生和流行都需要高湿环境。因此,解析湿度调控病原菌致病力和作物免疫反应的机理对作物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吸水后萌发形成重要的侵染结构附着胞,附着胞推动侵染栓进入水稻细胞分化形成侵染菌丝,大约7天后扩展为典型的稻瘟病斑。”该团队成员、中国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邱结华介绍道。
团队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湿条件下,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无法形成附着胞,从而丧失侵染水稻的能力;在高湿条件下确保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后再转入低湿环境,水稻乙烯信号途径基因EIN2和EIL1等被稻瘟病菌显著诱导表达,会激活乙烯介导的基础抗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从而增强;而在高湿条件下,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吸水萌发形成附着胞,与此同时,水稻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不能有效被稻瘟病菌诱导表达,水稻基础抗性降低,最终导致水稻更易感染稻瘟病。
邱结华表示,科研团队进一步试验发现,施用乙烯利(乙烯类似物)是提高高湿条件下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有效策略。此次研究发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频发有效防控稻瘟病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洪恒飞 寇艳君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标签: 高湿环境下 水稻容易感冒 研究发现 湿度调控稻瘟病发病机理
10月18日,记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该所水稻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环境湿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揭示了
10月18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在四川盆地部署的金石103HF探井获高产稳产工业气流,日产天然气25 86万立方米,评
距今约4 6亿年的奥陶纪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辐射事件之一。但是,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样性曲线表明,华南的种一级多样性在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主楼里,悬挂着一幅特殊的日历图,日历图显示着北京2013年以来每一天细颗粒物(PM2 5)的浓度情况。颜色越深越红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3日报道,葡萄牙天文学家首次在两颗巨大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发现了钡,这是迄今在系外行星大气中发现的最重的元素
10月18日,记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该所水稻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环境湿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揭示了
10月18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在四川盆地部署的金石103HF探井获高产稳产工业气流,日产天然气25 86万立方米,评
距今约4 6亿年的奥陶纪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辐射事件之一。但是,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样性曲线表明,华南的种一级多样性在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主楼里,悬挂着一幅特殊的日历图,日历图显示着北京2013年以来每一天细颗粒物(PM2 5)的浓度情况。颜色越深越红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3日报道,葡萄牙天文学家首次在两颗巨大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发现了钡,这是迄今在系外行星大气中发现的最重的元素
俄罗斯国家技术倡议新闻处表示,2026年前,俄罗斯将创建对北极进行昼夜卫星监测的系统眼环,它将有助于预测船只在北方海路的行驶,以确保船
俄罗斯科研人员弄清了真菌和动物的基因组开始出现分歧的轨迹,分析出两界的重要遗传转化路径。为了完成这一研究,研究人员解剖了在基因上最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胶体晶体的一种不为人知的特性,即高度有序的纳米颗粒三维阵列。该团队设计了具有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可显著提高新药疗效的准确性并减少药物开发的时间和成本。最新一期《自然·机器智能》杂
最近,材料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由超细纳米线编织而成的纺织品。这种线由相变材料(PCM)和其他材料制成,与电热和光热涂层结合在一起,最终成为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