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年轻的中国学者袁复礼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由此,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了。
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市隆重召开。本次纪念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以及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共同承办。
本次纪念大会分为主活动和分活动。主活动是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和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分活动有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暨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邮票纪念册发行仪式、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专家主题发言、各专委会分组论坛、三门峡市考古新发现及成果展示观摩活动等。各专委会分组论坛活动将涉及水下考古、数字考古、动植物考古等诸多新兴领域。通过本次纪念大会,将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进一步系统挖掘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实证华夏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彰显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形象,提供坚实的文化条件和强大舆论支撑。
一百年前的仰韶村还是一个小小的普通村落,谁也不曾预料到这里将会打开一扇通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门,就像当时谁也不曾料到中国现代考古学会有如此之成就。
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科学认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也是全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核心文化。
一百年来,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接续努力、奋斗,随着对仰韶村遗址的四次考古发掘,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全面、丰富。1921年安特生、袁复礼第一次发掘仰韶村遗址,确立第一个中国史前文化;1951年,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带队第二次发掘,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1980年到198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进行的第三次发掘,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2020年以来的第四次发掘,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
一百年来,以仰韶村遗址发掘为原点,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栉风沐雨,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殷墟、二里头、良渚、三星堆……这一个个名字记录着考古工作者的辛劳与成就,丰富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这一百年里,考古工作者薪火相传,不断溯本求源,让中华文明的断层得以填补,让中国考古工作在百年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
今年9月底,经过一年的努力,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成果发布。这次发掘发现了仰韶人是穿着绸、喝着酒、睡在“混凝土”地坪上的。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较为丰富的遗迹,有房址、壕沟、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柱洞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遗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制品等,所见遗存年代包含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时期。此次发掘发现有青灰色“混凝土”地坪、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除此以外,还有交错平行线纹彩陶罐,象牙镯形器,玉钺、玉环、玉璜等高等级遗物的考古新发现。
同时,对文物的科学研究也有新发现:经过科研人员对仰韶村遗址尖底瓶的检测与分析,认为尖底瓶残留物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通过对仰韶村遗址墓葬的14个土壤样品的分析,还发现了仰韶村遗址墓葬中可能存在过丝绸实物。
虽然仰韶村遗址已经经历了四次发掘并且取得累累硕果,可四次考古发现的面积也仅占整个遗址发现面积的一小部分,考古人对于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但越是这样,就越要继承考古先辈们的热情和信心,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考古事业中,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补充与丰富添砖加瓦。
一个民族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本民族文化历史和发展脉络相关知识的渴求也前所未有地迫切。近几年,国风、国潮、传统文化成为了热词,社会大众对于考古的关注度和热情空前高涨,各个地区的博物院也成为了游客旅游“打卡”的目的地之一。“考古热”的出现反映了大众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兴趣与日俱增,也反映了大众对于文化自信的追寻。
对仰韶文化的继续挖掘与探寻,拉长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时间轴,增加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厚重感,用事实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和灿烂;能够有效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能够激发大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文明的光芒穿梭千年,照耀在今人的心间,仍闪耀着熠熠光辉。(本报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实习生 鲁 鑫)
如果说电影将人的寿命延长了3倍,那观剧也同样如此,舞台是一面镜子,当我们走进剧场时,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自己。看戏是在看热
同质化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艺术生产者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仅以口号式的正面提倡或简单的反面批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近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由中国动漫集团、中华中医药学会、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动画片《手指的魔法》在北京首映。《手指的魔法》讲述
近日,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发布会由作家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国家社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地处祖国的西南端,沿边沿海靠山,聚居着壮、瑶、苗、京等少数民族,还是全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地。民族团结关系着国家
舞狮子、敲锣鼓,舞起皖北花鼓灯,唱响淮河琴书。1月9日下午,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段郢乡蒲庄村,2022安徽省乡村村晚精彩上演。演出以欢乐
礼赞百年风华 讴歌青春中国湖南广电庆祝建党百年主题交响乐宣传总结座谈会近日在长沙召开。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1年12月22日是国家大剧院建院14周年的日子。当天举办的建院14周年庆祝活动及随后推出的系列演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通过线上、
它以极致的身体美学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力量激发,并唤起我们对友谊、勇敢、使命、责任的思考。感谢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把这么精彩的节目带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