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什么?就像一台时光机,可以带领大众穿越历史回看过去,看到来时之路。同时,它也是一部教科书、一堂文明课,是孩子们成长的文化雨露。
近日,陕西省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报送的“大明宫书院考古研学活动”项目荣膺“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借此契机,记者走进于2010年正式开园、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听工作人员介绍在推进大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过程中,怎么以考古研学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诠释大明宫遗址文化及唐文化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生活……
“我们的模拟考古现场大约有600平方米,这种用白线框起来的小方格叫做‘探方’,一般是5米乘以5米大小,是考古发掘的基本单位。找到中意的一块区域后,孩子们就可以拿着手铲和刷子进行发掘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书院的一位研学导师站在埋藏有未知文物的黄土地上这样说。孩子们脚下的巨大“盲盒”怎能不让他们心情激荡?
“老师,我发现了古人用的钱!”“老师,我发现了玉器!”“老师,我的唐三彩来通杯修复好了!”孩子们喊着。
虽然近来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书院里时常回荡着孩子们兴奋的声音。他们化身为“小小考古家”,拿手铲、发掘文物(实为高仿制品),拼碎片、细心打磨,沉浸式体验考古学家的日常生活。
作为西安唯一一家考古主题探索体验馆,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的考古探索中心总占地面积约4.23公顷,是一座以考古科普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场馆。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考古探索中心结合大明宫考古成果及实例,创造性地将考古知识转化为立体场景,通过物理机械、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引导公众从考古实证中感受唐代文明,在实际参与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研学团队的追捧。
2018年,为充分发挥大明宫考古研学价值,推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从大遗址保护示范项目到大遗址活化利用示范项目、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典范到遗址公园文化旅游运营典范的转变,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对考古探索中心进行了整体运营提升规划,提升改造围绕“唐文化国际研学旅游目的地”的全新定位,确定了以“考古大明宫”“重构大明宫”“融入大明宫”为脉络策划的三大系列主题产品,并进行了空间改造。
2021年6月,全新升级后的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并设立了专门的研学教育机构“大明宫书院”,考古探索中心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吸引了众多研学团队。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灿若繁星、广受关注,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遗址更是如此。大明宫始建于公元635年,被誉为“丝绸之路东方圣殿”,占地3.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3个凡尔赛宫、4.5个故宫、12个克里姆林宫、13个卢浮宫,充分显示了唐代宫城建筑的雄伟风貌。
但在历史的烟云中,“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为了维护考古遗址的真实性,它们多以夯土遗址原样呈现,观赏性较弱,缺乏公众吸引力,也是很多大遗址发展的痛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大遗址,活化传承其文化价值,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考古探索中心立足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秉持‘探寻、守护、联结、创造’的理念,以考古研学为核心,通过展览、研学、文创、活动、休闲商业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诠释大明宫遗址文化及唐文化精神。”大明宫书院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以考古遗产赋能人文、艺术、科技、美学及生活时尚,以新场景、新业态赋能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着力营造富有活力的共建、共享、共生型遗产地文化社区。”
据介绍,大明宫书院考古研学活动围绕“考古+综合素质教育”和“考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大核心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出发点,突出考古研学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背景,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整合文博专家、高校老师等专业力量,研发“考古达人”“文物保护家”“大唐工匠”“未来遣唐使”四大主题系列课程。
课程在专业模拟场景下,开展体验式教学,融合考古、建筑、艺术等多学科内容,富有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社教机构平台,开展面向公众的教育活动是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的首要功能。”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考古体验,学生在了解大明宫考古遗址的重要价值与内涵的同时,能获得更多唐代社会、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信息,也能激发他们对当代生活的思考。
“考古研学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历史的窗口,而且会着力教授他们一种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方法。”一位研学导师表示,考古探索的过程,也是孩子不断提出问题、探寻答案的成长过程。
除了青少年研学外,大明宫书院还根据亲子家庭、年轻群体、老年群体和企业团队的不同需求研发教育培训内容,同时推出团队研学、学校社团课、周末/小长假营、夏令营/冬令营、专题研修营、各类团建定制等参与形式,充分发挥遗产地的文化教育功能。
“未来,我们将坚持以考古为联结点,持续探索‘文化反哺文化’的跨界整合运营思路,通过汇聚联结更多文化专业领域资源,让公众在此更好地感受华夏历史文脉。”大明宫书院相关负责人说。(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近日,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专家终评会在京召开。会议
考古是什么?就像一台时光机,可以带领大众穿越历史回看过去,看到来时之路。同时,它也是一部教科书、一堂文明课,是孩子们成长的文化雨露
在广西独具风情的中越边境旅游带上,大新是一座风景秀美的边陲小城,也是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大新县内的德天跨国瀑布是亚洲最大的跨国瀑布,
如今很多文博单位开辟了线上传播渠道,除了少数爆款作品之外,不少单位作品的观看量很低,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人们在把线下的内容搬到线
以孟子乡音品牌为引领,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多年来坚持开展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乡村、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强化文
近日,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专家终评会在京召开。会议
3月22日,中国煤矿文工团、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统筹谋划、打造品牌,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
连日来,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的情况,广东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
古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好古籍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