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历史韵味的木结构房屋和商店,到处挂满红灯笼和古朴的招牌,游客在这里既能够触摸到历史,又能够欣赏到赏心悦目的景致。”有媒体如此评论四川成都“锦里”。
作为全国首家由博物馆投资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近年来,“锦里”频繁被国际级机构和媒体关注,这得益于其背后武侯祠博物馆“品味老成都·畅游大三国”项目。据悉,该项目以现有游览空间和经典游线为基础,除了打造出锦里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外,更有“三国季”“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为代表的大型文化活动,年吸引观众超1500万人次。在日前由中国文物学会等单位主办的“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介活动”终评会上,该项目被评为“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创新融合规划,三大板块相辅相成
近年来,文博事业的高速发展让人们认识到,仅仅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要避免边缘化,就必须转变思路、开阔视野,探索展示手段、活动种类、产业链条、跨界合作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方式。“品味老成都·畅游大三国”便是武侯祠博物馆紧随文旅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利用遗产资源禀赋,打造的涵盖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以及开发、利用推广的全链条式文旅融合创新项目。
在深入发掘遗产旅游及研学、社教、推广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品牌特质的过程中,“品味老成都·畅游大三国”已打造出“三国季”“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为代表的大型文化活动以及锦里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其中,“三国季”以社教活动、文化推广为核心内容,每年举办上千场活动,吸引数百万观众参与;“武侯祠成都大庙会”汇集观灯夜游、文艺演出、美食体验、仿古祭祀、非遗展演、异域风情,将三国文化活化展示,延续老成都民俗风情,是每年农历春节成都最热闹的节会之一;锦里特色文化旅游街区以川西民风民俗、三国文化元素和明清建筑风貌为依托,吸引、孵化、集聚了大量本地民俗、非遗项目和文创机构。截至目前,三者人文交融、相辅相成,构建出业态丰富、时间延续、适应需求的全链条文化遗产旅游模式,助力武侯祠博物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遗产集体记忆守护之地、城市功能价值拓展延伸之地和成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片区之一。
深挖资源潜力,到群众中间开展活动
观灯、赏花、看戏、猜谜、画扇,让观众体验传统游园活动的文化乐趣,唤醒人们的传统节日情怀……自2005年起,武侯祠博物馆每年农历春节期间举办“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人气逐年走高,经过10余年的积淀发展,现在每年庙会可连续半月推出游喜神方、仿古祭祀、观灯夜游、精品展览、文艺汇演、美食体验、创客空间、非遗展示等多个品类的百余场活动,展示三国文化的传统特色和文物精品,再现老成都春节游喜神方、出南门拜喜神、摸喜神石的民俗。
“文旅融合的内核是文化,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三国文化是风靡全球的IP,能够为文旅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大庙会就是三国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诸葛亮化身的喜神以及对古老民俗还原的游喜神方等活动都深入人心,成为独具内涵和魅力的文旅融合样板。
如今,借助大庙会的超高人气,武侯祠博物馆在最有群众基础的老民俗味道里,让传统博物馆以全新的方式走红,成为新春文化旅游的打卡胜地,这样深入发掘文化遗产资源潜力的案例同样发生在“锦里”。
作为“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完整游览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锦里”不仅装饰、业态、创意引用浸润了大量三国文化元素,延伸了成都武侯祠厚重的历史价值,还通过市场化运营,汇聚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四川民俗文化产品,沿街分布有川剧、蜀绣、古法织锦、瓷胎竹编等非遗展示体验点,地道的四川民俗吹糖人、泥塑、打草鞋、茶艺、铜人表演、蛋壳画亦融入其中,声名远扬的美食街更是成都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精华缩影,成为吸引市民游客参观体验的重要元素。
培育特色品牌,不断点亮文旅新空间
诸葛亮创造“木牛流马”,华佗发明“麻沸散”,马钧复原“指南车”,刘徽立著《九章算术》……三国时期,创意发明层出不穷,蜀汉丞相诸葛亮更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如今,在诸葛创意集市引导下,成都的城市创客和高校学子也找到了挥洒自己创意活力的平台。
自2016年成立“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后,武侯祠博物馆就一直致力于推动三国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通过自身文化遗产资源,为年轻人创业梦想搭建孵化平台的“三国季”——诸葛创意集市及文创大赛,自2018年开始共举办8期,每期平均展示作品超过300种,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
除此之外,武侯祠博物馆注重塑造特色品牌,以需求导向优化业态。一年一度的成都武侯祠“三国季”中备受关注的文化惠民活动“武侯夜话”,用最轻松惬意的形式畅谈历史文化,成为群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最好方式;“三国书院”开发的“非遗三国”“乐智三国”“孔明来了”等10余个社教品牌,同50余家院校合作开展三国文化进校园和遗产地研究;每到夜晚,锦里在声光电技术效果的氛围烘托下,特色建筑意蕴璀璨,水系岸边灯火通明,诠释着“烟火成都”最浪漫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三国季旗下的多项主题年参与观众已超过500万人次。
武侯祠博物馆广泛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度发掘文化资源可塑潜力,打造出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古今结合、亮点不断的完整文旅空间。在“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介活动”终评会上,“品味老成都·畅游大三国”项目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评价。未来,武侯祠博物馆将紧密围绕遗产保护和成果转化两大主题,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传播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甚至情感价值,使之成为公众自主体验的开放空间城市和功能的延伸之地。(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充满历史韵味的木结构房屋和商店,到处挂满红灯笼和古朴的招牌,游客在这里既能够触摸到历史,又能够欣赏到赏心悦目的景致。有媒体如此评论
西安市作为西部的中心城市,是西部的经济中心,更是西部的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希望西安图书馆能够购买中文期刊数据库、硕博士论文数据库、
安徽博物院多年来大力推进融合创新,将文博事业与文物保护利用、文创开发、旅游、社会活动相融合,实施项目、开展活动,在党史学习教育等方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和旅游局着眼培育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深挖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
近日,黑龙江省出台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具体措施。本报特摘编适用于文化和旅游业的政策,供市场主
为提高公共图书馆科学化、专业化建设水平,提升馆藏文献信息保存质量,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信息使用价值,有效利用公共图书馆馆舍空间,文化和
为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研究能力建设,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关于申报2022年度文化
在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至今保存着1732间明清民居,这个江南地区迄今保存面积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被称为民间故宫。从600多年前张氏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