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内驱是文旅队伍。八闽大地上,活跃着一批忠于职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福建文旅人,他们日夜辛勤耕耘,为福建文化和旅游事业开出一片碧海蓝天。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福文化走向世界的旗手
对全世界1000多万闽籍华人华侨来说,400多岁的闽剧是他们牵肠挂肚的“心头肉”,是传播福文化的旗手。福建省实验闽剧院2012年以来共31次赴新加坡、法国等地交流演出,全力打造福建文化交流品牌;与我国台湾马祖合作,创立两岸文化交流品牌“乡剧相聚”,截至2019年,已连续21次前往马祖演出。
作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在创作文艺精品、培养非遗人才、创新推广方式等方面齐头并进,展现新时代舞台艺术风采;遵循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创作并举的方针,守正创新,艺术精品层出不穷。2013年至今,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新创、改编及复排剧目30多部, 推出《双蝶扇》《生命》等多部优秀剧目,屡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
精品涌现的背后,折射出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可喜现象。3月28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入选“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名单,这是剧院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的生动注脚,一批中生代力量已逐步成为新一代闽剧领军人物。
近年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通过创新“名剧+名师+名演员+大舞台+强主创”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一批后起之秀。以经典剧目孵化新秀,是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育人才的“拿手好戏”。
从2014年《贬官记》起,这种模式延续到《双蝶扇》《生命》《荔枝换绛桃》《梅玉配》等多部经典中。2021年年底举办的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上,新版闽剧《荔枝换绛桃》获优秀剧目奖,出演这部传唱70年的老戏的男女主角正是林宇辉和文焱等“95后”“00后”,古老闽剧的青春传承引发热议。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还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合作培养闽剧人才,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基层院团合作帮扶等多渠道、多平台,构建创作、表演、音乐等门类齐全的人才梯队。“以经典剧目培养青年人才,让剧目在舞台上延续生命力,让人才在传承中成长,一举两得。”周虹说。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把演出重心放在基层,成立了“闽剧活动实践基地”,开展常态化教学,将闽剧纳入校园音乐课本和兴趣班,推动闽剧进校园;推行低票价惠民演出,年平均演出170场左右;打造《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等“戏风舞韵”系列节目,拓宽受众群体;创作《战疫情·颂天使》等10多个抗疫作品,凝心聚力。
“我们将继续秉承‘名剧目、名演员、名剧院、名剧种’的兴院战略,勇攀艺术高峰,为新时代闽剧艺术繁荣作新贡献。”周虹说。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郑智明:
追随那盏指引一生的明灯
对于把36年的大好年华奉献给图书馆事业的福建省图书馆(简称“闽图”)馆长郑智明来说,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1985年,电子专业毕业、从事数学地质工作3年的她,休产假时参加闽图招聘,如愿入职。带着“应用计算机技术改变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面貌”的初心,郑智明与闽图一起经历了从手工作业到自动化管理、从封闭式服务到开放式获取、从传统建设向智慧化生态发展的全过程,在建设、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闽图特色之路:开启了基层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与他人共同创意并提出“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工程”,其建设理念与实践经验催生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参与福建省文化共享工程,提出“一点建设、全省共享”“多点联合、全省共建”“全网协同、共建共享”三阶段发展思路,建立全省四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郑智明是福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伴随闽图的飞跃发展,2009年,郑智明走上馆长岗位。她对新时代图书馆的期待,是无馆界的新型文化空间。
上任后,她提出新时期图书馆“资源保障、科技引领、人才兴馆、服务立馆”办馆方略,构建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古籍保护工程等项目带动,以图书馆空间再造,资源、服务、管理等要素建设为核心,以数字服务网络、总分馆网络等阵地服务为依托,以“读吧!福建”全省阅读联盟活动、正谊书院国学推广、“福建文化记忆”等品牌为重点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文化记忆”共完成57个专题、770小时时长、20多万张图片的资源采集建设,为一批濒临灭失的文化遗存留下珍贵记忆。
她创新“图书馆+书院”模式,恢复正谊书院藏书、讲学、传统文化体验等功能;推动建立全省书院联盟,并与台湾书院结对子,推进国学传承。
多年来,闽图获中宣部“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郑智明研制或参与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等项目获文化部创新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她也获评原文化部优秀专家、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临近的而非遥远的、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是亲和的而非冷漠的、是智慧的而非机械的。”在郑智明眼中,当代图书馆是“区域的一张文化名片、一座文化地标,是个人知识和文化的‘加油站’,民众心灵滋养的重要场所,社会智力的重要支撑,人类进步的文化高地”。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曾学文:
寻找两岸文化的“二维码”
4月13日,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高甲戏《阿搭嫂》杀青,这部演了12年的剧目,书写了两岸高甲戏、客家戏、歌仔戏3个剧种合演一出戏的历史。
《阿搭嫂》的编剧是被台湾学者誉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先锋领军人物”的福建省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
“我更喜欢在履历中写上‘闽台戏曲研究者’。”从1983年调入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前身厦门市剧目创作室),加盟“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编纂队伍,在曾学文艺术生涯的第40个年头,收获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福建省文化名家等荣誉。
14年前由曾学文创作,并集结大陆和台湾主创团队的歌仔戏《蝴蝶之恋》开创了半个多世纪年来两岸歌仔戏剧团同演一台戏的先例,被两岸艺术界称为“两岸戏曲合作破冰之旅”,首开两岸合作剧目参与国家艺术展演并获奖的先河。2015年,两岸共同创排高甲戏《大稻埕》再受热捧。这些闽台合作剧目的成功,正是因为找到了两岸文化的“二维码”。“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情色彩’是一种不需要转换的文化信息二维码,闽台间许多深入人心、有烟火气的故事,是两岸合作的‘资源库’,可以增进心灵契合。”曾学文说。
作为对台交流基地负责人,曾学文不断探索艺术融合新路。他策划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对台项目“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大学生戏剧节”等两岸文化活动;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学术理论支持,出版《两岸戏曲行思录》《闽台文化是闽台两地最直接的文化基础》等专著论文。
“戏剧是我最大的乐趣,也是我追逐一生的‘梦中情人’。”曾学文总是以此自勉,“作为精神领域的创作者,必须承担起我们的文化角色。”
曾学文始终聚焦社会变迁和人的变化,创作了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侨批》和南音乐舞《长恨歌》、南音新作《凤求凰》等一系列艺术作品,三获曹禺剧本奖,三获“五个一工程”奖,四获文华奖。
一部戏带动一个剧团,推动剧种发展是曾学文戏剧创作的最大贡献,他的剧作让厦门多个院团走向全国,在继承和创新中探寻出一条厦门风格的艺术创作之路。
正如戏剧评论家叶之桦所言:“他的剧作能给剧种带来新的面貌和文化内涵,他总是以文化的观照来铺陈剧本背景,这种文化内涵是通体散发出来的,可触摸的。”(本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
4月29日,湖南省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省级示范点建设推进会在湖南怀化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湖南省级非遗示范点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2020年9月,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宋韵文化;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让千年宋韵
实现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内驱是文旅队伍。八闽大地上,活跃着一批忠于职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福建文旅人,他们日夜辛勤耕
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本报特摘编适用于文化和旅游业的政策,
4月29日,湖南省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省级示范点建设推进会在湖南怀化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湖南省级非遗示范点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直以来,特殊群体尤其是残障群体的文化权益保护都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旺盛而多元的文化需求与相对单一的文化产品形成鲜明对
2020年9月,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宋韵文化;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让千年宋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游客以本地游、周边游为主。多地文旅部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守牢安全底线的同时,推出或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
整齐划一,英姿飒爽。4月24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执法人员统一换上了新式执法制服,这标志着四川省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
近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本报特摘编适用于文化和旅游业的政策,供市
4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情况。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李晓勇就五一假期文旅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