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面积虽小,文化底蕴却很深厚。近年来,为弘扬本土文化,传承石龙精神,石龙镇积极推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石龙博物馆、石龙东征博物馆办得火热,中国举重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民间展馆风生水起,一个“博物馆小镇”正从理想走向现实。
让博物馆“活”起来、热起来、动起来
2021年,“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吸引了全东莞的目光。2021年7月1日,该展览在石龙博物馆展出,挖掘梳理了周恩来与东莞、与石龙的历史渊源,展示了东莞党史。原计划展出1个月,但由于观众反响热烈而延长至9月1日,其间共接待参观团队343个,线上线下参观总人数超过20万。
年逾八旬的李先生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进石龙博物馆,和周恩来像合影。他是一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听说石龙有周总理珍品展,坚持要求老伴儿和儿子带他来看展。也有不少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来观展,4岁的尹俊一跟着妈妈来参观,参观结束后,他在留言墙上画了一幅画,表达他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据统计,有10位新中国军事家、150多位参加红军东征和50多位参加三大起义的中共党员在石龙战斗生活过。当地还拥有大元帅大本营遗址、中山纪念堂、莫公璧纪念碑和李文甫纪念亭等红色文化资源。2021年以来,石龙镇发布了红色深度游、红色经典游、红色精品游3条红色旅游线路,将红色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点串珠成链,参观人数已超过18万。
石龙博物馆是广东省唯一一家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的镇级博物馆。近年来,该馆依托省级文保单位中山公园内的历史文物,以及附近的张荫麟故居、林直勉故居、陈镜开故居等,坚持特色办展、动态办展,讲好石龙故事。石龙镇委副书记张彤飚说:“我们要有文化担当,要对本土文化进行梳理、弘扬。”
石龙镇策划了系列展览,从“大美于斯”到“莞艺流芳”,从“博古通今”到“春华秋实”,让博物馆“活”起来、热起来。2021年,该馆举办了8个展览,为市民提供篆刻、瓷器、微雕、瓦当、紫砂等多元文化供给,开展活字印刷体验、拓片技艺体验、木屐技艺体验等各类活动近400场,线上线下参观人数近25万。同时,运用官方微博、“博物馆”小程序等上传“线上宣教文化音频”,让观众“云”观展。
位于石龙中山公园另一侧的东征博物馆充分发挥阵地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馆内设有党建基地,提供小剧场作为学习场所,供观众开展中小型党课和学习心得交流会。2021年,前往东征博物馆参观观众达2.2万人次;开展党建主题报告会、宣讲会、党课19场,近2000人参与。东征博物馆还与村(社区)合作举办“党史小课堂”,联合镇妇联、中山东社区开展“玉兰姐姐”执委讲党史活动,与镇团委联合举办少先队员离队、入团仪式,让博物馆动起来。该馆正在挖掘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红军东征的史料,筹划专题展览,传承红色文化。
建设博物馆聚集区
石龙镇是知名的“举重之乡”,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举重运动员,除陈镜开外,第一个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得举重金牌的曾国强、四破纪录的叶浩波、三破纪录的陈满林等都曾叱咤世界举重赛场。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断进取、突破自我的“举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龙人。“体育文化反映了石龙人民的精神。从陈镜开打破举重世界纪录,到后来有多位石龙籍的举重世界冠军诞生,这种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的精神,应该传承下来。”市民袁增平说。
如何弘扬“举重精神”?石龙镇积极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举重运动的保管箱、档案馆。在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和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举重博物馆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面积预计从最初的2000平方米增加到6000平方米,建设资金预计从最初的3000万元增加到1.3亿元。该馆的建设于2019年底启动,一期工程于2021年3月动工,建成后将是国家级举重项目专题博物馆,也是东莞首个国家级体育主题博物馆。“举重文化是石龙的标志,‘举重之乡’这个称号让我们引以为傲,所以,我很期待中国举重博物馆的建成。”石龙市民邹晓君说。
为记录中国举重历史,讲好中国举重故事,石龙镇在建设中国举重博物馆的同时,在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下,面向举重运动员征集藏品。目前,石龙累计征集藏品3700多件,已有包括世界举重冠军在内的多位举重运动员捐赠了奖牌等藏品。
另一方面,石龙镇积极开展“举重口述史”采访工作,组织人员奔赴全国各地采访了38位举重界知名运动员、教练和行业主管,记录下一代代中国举重人的奋斗与拼搏。当工作人员采访完一位第一代举重运动员后,临走时问他有什么心愿,他说:“希望在我活着的时候,哪怕是躺在病床上,还能看到中国举重博物馆开馆的新闻。”
尽管中国举重博物馆还在建设中,但石龙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开展公共教育、如何运营、如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例如梳理“陈家三杰”(陈镜开、陈满林、陈伟强)的奋斗历史,在中国举重博物馆展览其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张彤飚表示,未来,要通过中国举重博物馆引流,导入培训、游学等相关产业,带动石龙老区活化,使其成为石龙发展的新引擎。
1911年建成通车的广九铁路为石龙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和繁华的商贸,如今,广九铁路石龙段和石龙火车站仍保存完好。2013年5月,广九铁路石龙南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这个粤港澳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石龙计划以其为依托,建设广九铁路博物馆,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当建设目标实现,加上众多民间收藏家的展示馆,这里将形成一个以中国举重博物馆为核心的多业态博物馆聚集区,更好地展现石龙乃至东莞的历史辉煌和时代气象。(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面积虽小,文化底蕴却很深厚。近年来,为弘扬本土文化,传承石龙精神,石龙镇积极推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石龙博物馆、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不断转变。近期,受疫情影响,北京暂停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线下服务。但线上服务不断线
着眼构建适应市民需求和游客需要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山东省青州市创新融合理念,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
为深入贯彻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广泛开展好强国复兴有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为帮助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困难行
5月19日,2022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在线上举办。今年的中国旅游日以感悟中华文化 享受美好旅程为主题,主会场活动选址山西平遥历史文化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的一役,当地至今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2021年4月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是张曼君的一部灵魂之作,洗练简洁的舞台上,导演仿佛是手执仙女棒的魔法师,自由挥洒、纵情飞扬,如入无人之境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革命画卷,新时代艺术画廊里闪耀着无数波澜壮阔、动人心弦的华丽篇章。对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题材艺术家渲染得最为浓
当前我国重视并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是文旅深度融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