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两次降准后,2023货币政策如何“开箱”呵护实体经济?

2023-01-03 19:12:38   来源:南国今报

2022年以来,央行多次打开货币政策工具箱,“呵护”实体经济:总量上,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三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结构上,先后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绿色发展的支持。

近一段时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金融管理部门高层连续发声,释放了2023年货币政策信号:“精准有力”、“着力支持扩大内需”、“总量要够”、“结构要准”。


(资料图片)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2023年货币政策工具如何使用?“扩大内需”,降准、降息是否仍有空间?总量与结构性工具如何协同发力?

2022:总量支持兼具结构特色

2022年以来,LPR多次下调,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降低。

2022年1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调10个和5个基点;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8月22日,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保持低位。数据显示,2022年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

除下调LPR外,降准也成为常规操作。2022年,人民银行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12月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有总量上的支持,也有结构上的特色。2022年,为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央行先后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央行共有11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其中,长期性工具为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阶段性工具包括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

“前述诸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明年可能继续使用或者增加额度,甚至不排除继续创设新工具的可能。”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稳信用的另一种方式,兼具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效果。

2023:降准、降息依然可期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这也让社会各界对2023年货币政策如何发力颇为关注。专家普遍认为,降准、降息依然可期。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谈到2023年货币政策走向时强调,总量要够就是明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

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2023年货币政策整体基调延续稳健,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也要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但相较于2022年的基调,2023年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精准有力”,一方面是货币政策要支持疫后修复过程中的宽信用、降成本,总量方面要维持足够的流动性供给,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未来需要关注经济修复中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加力巩固经济增长仍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首要考虑目标,将加大对货币需求的引导,通过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有力”推进宽信用进程;同时,2023年经济增长仍需要财政的加力支持,提高财政赤字需要低成本发债融资的支撑,亦需要货币政策维持偏宽松态势;此外,2023年国内通胀温和可控,叠加海外货币收紧节奏将逐步放缓,内外部环境对国内货币政策的约束均较小。

“往后看,降准操作仍然有一定概率,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LPR下行以促进降成本仍然是明年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明明称。

温彬预计,2023年或有两次降准操作,二季度和四季度概率较高(4月和10月或成为窗口期)。

2023:结构性工具或将扩围

近年来,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积极做好“加法”,使用频率大幅增加,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市场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仍存分歧。有观点倾向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扭曲了信贷资源的配置,反而降低了实体经济的效率。

“2018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背景是宏观经济中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也转向平衡宽信用和稳杠杆,或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货币政策更加要求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在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的诉求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种类以及功能逐渐丰富。”明明对记者表示。

明明认为,2018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重点薄弱领域的支持效果是显著的,但结构性货币政策无法成为宽信用主力,全社会的信用扩张仍需依赖总量型政策工具。2023年,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不可或缺,同时也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薄弱环节的修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温彬认为,这表明2023年对特定支持领域的“精准”发力,仍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预计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配合财政、产业政策稳增长,并扩大精准滴灌范围,呈现“增量、扩面、降价”等特征,在解决宽信用不足的同时着力调结构、降成本。

比如,在开发性金融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领域继续扩容,在消费、新市民、能源安全、信息科研等领域预计加码;在大行和涉农类金融机构之外,再贷款工具将更多惠及股份行和城商行,以促进宽信用提速;1.75%利率的再贷款投放预计成为“新常态”,部分替代MLF(中期借贷便利),成为商业银行边际负债成本定价锚,推动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等。

林楠则认为,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方向可能是:基建地产、制造业、科创、双碳、能源等领域的政策性工具延续;与疫情相关的阶段性工具逐步退出。

标签: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实体经济 金融机构 科技创新

相关阅读

精选!两次降准后,2023货币政策如何“开箱

要闻

2022年以来,央行多次打开货币政策工具箱,“呵护”实体经济:总量上,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三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2023-01-03

元旦经济|堂食小高峰出现,部分餐厅客流同

要闻

随着全国防疫政策的优化以及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信号释放,2023年元旦假期内,不少餐饮品牌的客流增长超预期,全国多店恢复排长队的热闹场景

2023-01-03

北向资金今日净卖出6.45亿元 隆基绿能、中

要闻

1月3日,统计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6 45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21 35亿元,深股通净买入14 9亿元。前十大成交股中,净买入额居前三的是隆

2023-01-03

世界今日讯!新旧能源“你方唱罢我登场”后

要闻

2022年公募基金投资主线可以说是新旧能源交替“霸场”,2023年的投资主线,又将为何?新年伊始,机构早已开始谋篇布局。新的一年资本市场的主

2023-01-03

宏观丨超十万亿超额存款如何转化?

要闻

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根据我们测算,2019年以来我国居民共积累了10 8万亿元超额存款。其中,疫情期间消费下滑贡献约4 9万亿元

2023-01-03

精选!两次降准后,2023货币政策如何“开箱”呵护实体经济?

要闻

2022年以来,央行多次打开货币政策工具箱,“呵护”实体经济:总量上,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三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2023-01-03

元旦经济|堂食小高峰出现,部分餐厅客流同比政策优化前增长1300%

要闻

随着全国防疫政策的优化以及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信号释放,2023年元旦假期内,不少餐饮品牌的客流增长超预期,全国多店恢复排长队的热闹场景

2023-01-03

北向资金今日净卖出6.45亿元 隆基绿能、中国平安等获加仓

要闻

1月3日,统计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6 45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21 35亿元,深股通净买入14 9亿元。前十大成交股中,净买入额居前三的是隆

2023-01-03

世界今日讯!新旧能源“你方唱罢我登场”后,谁会扮演2023年公募“胜负手”?

要闻

2022年公募基金投资主线可以说是新旧能源交替“霸场”,2023年的投资主线,又将为何?新年伊始,机构早已开始谋篇布局。新的一年资本市场的主

2023-01-03

宏观丨超十万亿超额存款如何转化?

要闻

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根据我们测算,2019年以来我国居民共积累了10 8万亿元超额存款。其中,疫情期间消费下滑贡献约4 9万亿元

2023-01-03

龙虎榜:华泰证券放量大跌6.67% 三机构合计卖出1.42亿元

要闻

1月3日,华泰证券低开低走,截至收盘报11 89元,收跌6 67%,全天成交金额超20亿元。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沪股通卖出2 3亿元并买入5765万元,三机构合

2023-01-03

全球热点!收盘丨A股新年开门红,沪指收复3100点,计算机板块领涨

要闻

1月3日,A股新年开门红,截至收盘,沪指涨0 88%,收复3100点;深成指涨0 92%,创业板指涨0 41%。盘面上,数据确权、蒙脱石散、计算机板块领涨,电力

2023-01-03

焦点讯息:如何区分风寒、风热?一直不退烧怎么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解答

要闻

从临床来看,如何判断什么样情况下是风寒,什么情况下是风热?对此,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1月3日在发布会上做出解答。刘清泉表示,临床出现

2023-01-03

当前速递!去年铁路投资7109亿元,今年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

要闻

2022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09亿元,投产新线4100公里,其中高铁2082公里。1月3日,国铁集团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2023年铁路工作的

2023-01-03

环球实时:河南首提“六字方针”稳楼市,调整住房消费限制性政策

要闻

1月3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艺表示,河南将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把握好“增、

2023-01-03

遇见旗袍是于万千人群中的惊鸿一瞥 沿途洒满了爱的芬芳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北京市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 周五预售部分场次已满座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第46届武汉渡江节因长江水位过高取消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非遗”普及受众最看重“动手”参观大师工作室非常享受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璧山冷酒夜市 丰富市民夜间文旅活动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

年内两市超过500家上市公司完成回购 累计回购金额超332亿元

近期A股市场持续震荡,不少上市公司或其重要股东推出回购、增持计划,用真金白银力挺股价。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两市超过500

持续发力补链强链加大研发抢占市场 渝企跑出“加速度”

玥湖路渝快电充换电站 一辆新能源汽车,离不开研发、动力、配套等多个环节。作为汽车制造重镇,重庆在这些环节的多个板块上,正在加速奔跑

重启上市公司资本运作 康佳集团去年半导体业务营业收入为3.22亿元

近日,康佳集团正式对外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康佳集团实现全年营收491 0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9 05亿元,同比增长89 5

伟禄集团连续6年增长 去年营收同比增长37.5%

深港通标的之一的深圳企业伟禄集团近日公布2021年业绩。财报数据显示,伟禄集团全年营业收入11 95亿港元,同比增长37 5%,连续6年稳步增长;

龙头企业去年净利倍增 整个行业营收规模有望创造历史新高位

近日,面板龙头TCL科技、京东方分别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两家企业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增长129 3%、412 86%,实现超过百亿

深圳国企全力为市民 守好“菜篮子”“米袋子”保障量足价稳

疫情防控形势下,民生物资供应是否充足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连日来,深农集团、深粮控股等企业,充分发挥国企担当,全力为深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