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邢自强:欧美银行风险事件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2023-04-04 17:05:24   来源:第一财经

近期欧美银行的风险事件,既不是“茶壶里的风暴”,也不是“煤矿里的金丝雀”。虽非系统性危机,但其会造成欧美信贷紧缩、经济下滑,影响不容小觑。

短期来看,美国中小银行的储户信心风险传染仍在发酵,尤其是美国商业地产违约风险会使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信贷条件紧缩,进而加剧经济下行,不能低估这一风险。此外,美国风险资产的震动可能也较大。

即便美国货币政策在明年放松,但从长期看,美国通胀中枢可能已然变化,难以回到过去二十年的低利率环境,长期在低利率环境之下的金融运营模式可能会经历转型阵痛期。


(资料图片)

对中国而言,海外银行业的震荡对我国金融领域的传导相当有限。中国通胀压力低,政策空间足,在公共开支、房地产和消费领域仍有促经济复苏的工具。我国应当在全球经济低迷之际,不断夯实今年经济恢复的势头,修复私人部门和外企信心,这将有助于打破信心逆风。

——邢自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欧美银行的风险事件

存在传染效应和信心效应

近期对欧美银行的风险事件处置,监管层吸取了2008年的经验教训,出手非常快,有助于防范系统性危机。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倒下后,当时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次贷风险仅仅是“茶壶里的风暴”。而当前,很多海外观察家担心欧美银行风险事件是“煤矿里的金丝雀”,不可小觑。

笔者认为,短期来看,中小银行的储户信心风险传染仍在发酵,尤其是美国商业地产违约风险会使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信贷条件紧缩难以避免,进而加剧经济下行,不能低估这一风险。此外,美国风险资产的震动可能也较大。

预计未来两年美国经济会维持低迷。市场预期美联储接下来将迅速开启降息步伐,但在我看来,这种预期过于美好。美联储仍把对抗通胀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目前通胀还在高位,黏性比较强。因此,美联储可能继续加息将终点利率维持在5%-5.25%,并顺势利用收紧的信贷条件和经济下行继续给通胀降温。美联储是否降息取决于后续失业率以及通胀的走势,第一次降息可能会在2024年一季度。

从长远来讲,即使美国货币政策逐步回归中性,过去20年低利率和低通胀条件也难以再现。如今美国的利率中枢和通胀中枢与过去十年不同。对于美国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等风险资本来说,过去赖以为生的低利率环境下形成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要经历转型和阵痛。

总的来说,本次风险既不是“茶壶里的风暴”,也不是“煤矿里的金丝雀”。

美国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面临的压力比较可控。观察最近几周美联储各地区分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可以发现,不管是窗口借贷还是新发明的过桥贷款工具,除了旧金山分行和纽约分行以外,其它地区分行在过去几周之内都没有明显的借款上升。旧金山和纽约分行借款上升主要是因为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连带的区域性风险和信心传染,暂时并不具备系统性特征。

但必须承认的是,银行系统的整体存款仍在流失。过去两周,美国小型银行存款周环比下降了2%,降幅显著,流出约1200亿美元。其中约有680亿美元属于存款搬家,转移至大型银行。但大行资金吸纳能力有限,其余部分存款流入货币市场基金。

此外,对于小型银行来说,信心缺失不仅是因为久期错配,还来源于资产端质量恶化。硅谷银行倒闭是典型的久期错配等技术性过失造成的,但是部分中小银行还存在资产质量问题,这是由美国商业地产不景气引发的。疫情之后,美国劳工并未恢复过去在市中心上班的通勤状态,商业地产出租率结构性走低,价格下跌。中小银行对商业地产贷款的敞口高达资产总额的30%左右,所以美国商业地产的不景气可能会使小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信贷条件进一步收缩。

因此,信贷收紧是影响美国经济的最大因素。由于存款流失,银行吸纳存款的成本势必上升,这又会导致银行收紧贷款标准来保持息差,从而拖累贷款增速。预计到今年底,美国贷款同比增速可能会从去年底的11%左右下降到2%-4%,这将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贡献大部分就业的中小企业将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信贷条件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滞后,2023年和2024年美国经济增长都将比较低迷,低于潜在增速。

在美国经济放缓且降息速度不及市场预期的情况下,我们对其风险资产特别是股票市场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目前美国上市企业盈利预期有较大幅度的下修风险,最终可能低于当前水平15%-20%左右。目前美国股市的风险溢价(ERP)过低,根据经验可知,随着美国通胀中枢、利率中枢的大幅摇摆波动,市场在试错过程中适应新的通胀和利率环境,其股市的风险溢价会上升。所以我们认为美国整体股市风险比较大,整体处于熊市。

最近欧洲银行发生风险,市场存在信心传染的问题。过去一年,欧央行持续加息使得欧洲金融条件收紧,但其加息幅度总体小于美国,而且欧洲大部分银行的流动性好于美国,所以欧洲信贷紧缩的幅度可能不及美国。关键还是要看市场信心是否充足。市场会顺着传染链条寻找下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银行。预计接下来欧洲央行加息幅度会放缓,今年7月之后可能会停止加息。

中国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要不断夯实经济恢复势头

虽然今年中国经济将企稳回升,美国经济会因经历金融震荡而显著下行甚至衰退,但不能由此就判定现在如2008年之后那样,双方经济增长的“剪刀差”将持续扩大,不能盲目自信地认为“风景这边独好”。我国应当在全球经济低迷之际,不断夯实今年经济恢复的势头。

美国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比较完善,虽然利率快速上行会带来风险,但过去十多年在比较低的利率环境和通胀中枢下,风险投资的膨胀对后期生产率的提升有推动作用。Open AI等科技公司发展壮大早期均受益于这种风险融资方式。这些机制能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爆发,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生产率改进、互联网崛起有异曲同工之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年时间里,美国的潜在增速与中国的潜在增速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导致有些观察家过于乐观,我们不能强化这种观点,而要分析美国生产力的后劲。

中国有中国的优势。从金融渠道来说,本次全球银行业的震荡对中国银行体系的传导相当有限。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比只有2%,最近类似于AT1[1]的CoCo债[2]主要在国内发行,海外资产以贷款为主。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当可观,平均达到15%以上,高于10.5%的最低要求。

银行业短期融资成本上行压力比较可控。首先是存款利率的监管比较严格,其次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相对宽松。我国疫情防控大幅优化调整之后,劳动力供给的恢复速度比较快,甚至高于需求恢复,所以不存在像美国、英国因劳动力供需不匹配而产生的巨大通胀压力。从PPI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角度看,全球需求下滑、中国出口下行加深了制造业行业的通缩压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和空间比较足。此外,地方政府专项债这一政策性工具可以给中小银行提供额外的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高枕无忧,我国中小银行也面临着资产质量问题,城商行不良贷款风险较高。

从长期来看,四大行最近几年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新增贷款创造方面。但到2025年,四大行要面临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要求的压力,目前四大行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型银行也面临融资压力。今年下半年我国信贷可能会开始放缓。

亚洲银行整体情况要好于欧美。亚洲国家过去一年的加息幅度比较温和,而且亚洲大部分银行有国有股东的背景,稳定性稍高,有利于金融市场的信心传导。尤其是在AT1债券市场,中国内地银行、香港银行有比较稳健的股东背景,所以亚洲债券市场比较稳健。有自媒体传言,本次事件加深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观念,论据之一是欧美资金会流向包括中国香港和内地银行在内的亚洲银行,但目前尚无论据验证。2021年,香港的存款增长从高点回落,当时有部分资金流向了新加坡。近期,香港存款开始稳定,但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新加坡也是如此。因此,目前没有看到欧美资金会受到震动流向香港和新加坡的趋势。

从长期来看,本次事件是否会像2008年一样促进人民币资产国际化,尚未可知。国际上对人民币资产的青睐(包括外汇储备中对人民币进一步的配置)程度尚不明显。中国经济复苏还需要时间,同时还面临地缘政治、地方隐性债务等长期问题,所以还不能断言会像2008年那样所谓的“风景这边独好”。

总的来讲,虽然美国面临的不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中小银行传染风险仍不可小觑,由此带来的信贷紧缩会加剧经济下行。从长期来看,美国的利率和通胀中枢与过去十年不同,对于美国很多融资方式和风险资产融资条件将产生深刻影响,习惯低利率条件的商业和金融模式可能要经历比较大的阵痛和转型。所以本次事件不全是“茶壶里的风暴”,其接下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邢自强为摩根士丹利中国区的首席经济学家)

标签:

相关阅读

聚焦:邢自强:欧美银行风险事件对全球和中

要闻

近期欧美银行的风险事件,既不是“茶壶里的风暴”,也不是“煤矿里的金丝雀”。虽非系统性危机,但其会造成欧美信贷紧缩、经济下

2023-04-04

世界要闻:腾龙股份:预计2023年新能源产品

要闻

腾龙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2022年热管理系统零部件中新能源汽车产品收入6 67亿元,公司营收增长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新能源产

2023-04-04

港股收盘丨恒指跌0.66%,汽车股低迷

要闻

恒指跌0 66%,恒生科技指数跌1 61%。半导体板块逆市走高,汽车股全天低迷。中芯国际涨4%,蔚来汽车跌7%,小鹏汽车

2023-04-04

天天要闻:合成燃料避开欧洲汽车内燃机被一

要闻

内燃机最先在欧洲被应用于现代汽车业,此后风靡了一个多世纪,如今却几经波折才得以在欧洲幸存下来。近日,欧盟成员国达成最终协

2023-04-04

每日焦点!创业环保:联合中标安阳市市政污

要闻

创业环保公告,公司(牵头人)和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标安阳市市政污水处理中心一期工程PPP项目,项目批复工程初步设计

2023-04-04

聚焦:邢自强:欧美银行风险事件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要闻

近期欧美银行的风险事件,既不是“茶壶里的风暴”,也不是“煤矿里的金丝雀”。虽非系统性危机,但其会造成欧美信贷紧缩、经济下

2023-04-04

世界要闻:腾龙股份:预计2023年新能源产品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

要闻

腾龙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2022年热管理系统零部件中新能源汽车产品收入6 67亿元,公司营收增长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新能源产

2023-04-04

港股收盘丨恒指跌0.66%,汽车股低迷

要闻

恒指跌0 66%,恒生科技指数跌1 61%。半导体板块逆市走高,汽车股全天低迷。中芯国际涨4%,蔚来汽车跌7%,小鹏汽车

2023-04-04

天天要闻:合成燃料避开欧洲汽车内燃机被一刀切,但挡不住电动化浪潮

要闻

内燃机最先在欧洲被应用于现代汽车业,此后风靡了一个多世纪,如今却几经波折才得以在欧洲幸存下来。近日,欧盟成员国达成最终协

2023-04-04

每日焦点!创业环保:联合中标安阳市市政污水处理中心一期工程PPP项目

要闻

创业环保公告,公司(牵头人)和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标安阳市市政污水处理中心一期工程PPP项目,项目批复工程初步设计

2023-04-04

连平:美国全力救助硅谷银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要闻

今年3月,美国科技金融领域的重要标杆硅谷银行突然陷入流动性危机。在拜登政府和美国监管部门的强力处置下,硅谷银行被宣布接管

2023-04-04

天天热讯:A股收盘丨沪指涨0.49% 中字头股票全天活跃

要闻

截至收盘,沪指涨0 49%,深成指跌0 25%,创业板指跌0 76%。中字头股票全天活跃,贵金属、中药、养殖业、半导体板

2023-04-04

【世界新要闻】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36.51亿元

要闻

Wind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尾盘有所回流,全天净卖出36 51亿元,此前连续5日净买入;其中沪股通净卖出7 13亿元,深股

2023-04-04

观热点:收盘丨沪指四连阳重回3300点上方,中字头股票强势领涨

要闻

4月4日,A股三大指数走势分化,沪指四连阳重回3300点上方,截至收盘,沪指涨0 49%,深证成指跌0 25%,创业板指

2023-04-04

天天热门:一些战略性矿产区续证难,多方反映三部门142号文未有效落地

要闻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全面开启。但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矿业企业矿业权延续难,有的探矿权虽然已经从生态红

2023-04-04

遇见旗袍是于万千人群中的惊鸿一瞥 沿途洒满了爱的芬芳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北京市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 周五预售部分场次已满座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第46届武汉渡江节因长江水位过高取消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非遗”普及受众最看重“动手”参观大师工作室非常享受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璧山冷酒夜市 丰富市民夜间文旅活动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

年内两市超过500家上市公司完成回购 累计回购金额超332亿元

近期A股市场持续震荡,不少上市公司或其重要股东推出回购、增持计划,用真金白银力挺股价。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两市超过500

持续发力补链强链加大研发抢占市场 渝企跑出“加速度”

玥湖路渝快电充换电站 一辆新能源汽车,离不开研发、动力、配套等多个环节。作为汽车制造重镇,重庆在这些环节的多个板块上,正在加速奔跑

重启上市公司资本运作 康佳集团去年半导体业务营业收入为3.22亿元

近日,康佳集团正式对外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康佳集团实现全年营收491 0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9 05亿元,同比增长89 5

伟禄集团连续6年增长 去年营收同比增长37.5%

深港通标的之一的深圳企业伟禄集团近日公布2021年业绩。财报数据显示,伟禄集团全年营业收入11 95亿港元,同比增长37 5%,连续6年稳步增长;

龙头企业去年净利倍增 整个行业营收规模有望创造历史新高位

近日,面板龙头TCL科技、京东方分别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两家企业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增长129 3%、412 86%,实现超过百亿

深圳国企全力为市民 守好“菜篮子”“米袋子”保障量足价稳

疫情防控形势下,民生物资供应是否充足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连日来,深农集团、深粮控股等企业,充分发挥国企担当,全力为深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