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随着疫情防控举措的优化调整,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起来。疫情要防住,经济要发展,促进消费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举措。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地都出台了一些促消费的政策举措,为稳住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需要开拓思路,积极主动促消费,先让消费市场活起来,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促消费,最紧迫的是疏通消费渠道。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许多消费场景和消费环节被“设卡”。消费本身是经济活动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撤离了“卡口”,才能畅通起来。如今,各种“卡口”正在渐次撤离,消费渠道将会越来越畅通。疫情要防住,同时,要贯彻落实防控举措优化调整的要求,打通消费的各个环节,畅通消费渠道,让看得见的市场交易先活跃起来。
疏通消费渠道要与扶持产业体系结合起来。这些年,许多地方在扶持产业体系方面都有很多新探索。比如围绕奶、茶、蛋、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些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及经营大户、合作社成立商贸公司开展专业化营销,向批发市场集聚化经营壮大、开设品牌连锁店转型升级,拓宽市场渠道,扩大营销规模和辐射范围等。把消费渠道疏通与产业体系发展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疏通消费渠道尤其要重视县域和乡村的市场体系建设,要走完“最后一米”,着力做好“末梢”工作。有的地方提出,支持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快递服务站进社区,推动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物流配送中心为重点、乡镇物流中转站为支撑、村级服务网点为着力点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等。这些都是着眼于做好消费服务“最后一米”的工作。消费服务网络覆盖得越广,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才会越大。
在当前情况下,促消费就是扩大就业。餐饮、文旅等服务行业都是带动就业的重要领域。消费先活起来,就会有更多的人有活干。因此,促消费政策举措要主动兼顾就业需求。一方面,出台促消费举措时要关注餐饮等服务行业,关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复苏,鼓励相关行业和企业加大吸纳劳动力的力度,推动消费领域增加就业;另一方面,要用好减免和奖补政策,发挥财政支出的“撬动”作用,让服务行业和消费企业主动增加就业。市场活跃起来,消费就能增加。促消费与保就业是并行不悖的。
这几年,我们探索了很多新的消费场景,尤其在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传统批发、零售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开拓市场,传统商贸企业进行电商赋能转型,持续推动网络零售规模不断做大,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不断提高,跨境电商消费也有很大发展。在疫情防控举措不断优化调整过程中,这些新探索新举措在促消费中仍然大有可为。无论是电子商务平台还是市场服务企业,都应该主动适应新要求,优化电子商务流程,创设更多消费场景,让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都活起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永刚)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