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岁末年初,文化市场重焕生机。在北京,2023新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新年乐章;在广州,古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拉开新年演出季的序幕;在成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开票即售罄;在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文旅戏剧在售票平台的预订量较上年同期增长6倍……纷至沓来的文化大餐丰富了新年文化市场供给,为文化市场复苏回暖按下了加速键。
“仪式感”已成为节日消费新趋势。听一场新年音乐会、看一场跨年档电影、参观一场新年美术展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过节增添了一份仪式感。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疫情期间,“云综艺”“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唱会”等新型线上文化消费动力澎湃,不少人习惯了“宅娱乐”,但长期的“宅居生活”让人们愈发觉得,有些文化活动只有亲临现场才能获得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只有在群体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欣赏效果。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人们期盼舞台灯光继续照亮缤纷生活,渴望文化市场重归热闹繁华。文化消费市场回暖升温,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否接得住观众的热情和期待。
首先,要在加大优质内容供给上下功夫。最近,第十四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榜单出炉,从这些企业的成绩单可以发现,生产优质内容不仅助力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而且有效提振了文化市场的整体信心。但是,也要看到,文化市场个别细分领域目前仍缺乏佳作,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面对行业复苏新机遇,文化企业需要认识到,只有好内容才能重燃人们的消费热情。
其次,要不断增强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过去一年,演出市场虽经历了停摆,但线下脱口秀热火朝天,儿童剧市场逆势崛起,这些现象折射出人们对线下活动的强烈需求,也说明精准把握细分市场至关重要。包括“Z世代”、亲子、银发族等在内的每一种细分市场都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应面向细分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批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最终,好内容将突破代际和圈层限制,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最后,要做好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新年期间,不少文化活动融合了戏剧、音乐、电影、露营等内容,观众不仅可以欣赏演出,还可以欣赏美景、品尝美食。值得一提的是,话剧、戏剧、音乐会等文化活动通常在晚上举行,这类文娱消费已成为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夜经济带来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下一步,要积极开拓“文化+旅游”“文化+生活”“文化+餐饮”等创新业态,用跨界融合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消费潜力。 (姜天骄 来源:经济日报)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