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智能分类如何实现最优解?
原标题: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智能分类如何实现最优解?
如果看过郝景芳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你一定会对小说中“第三空间”的设定印象深刻。
在一个按照48小时进行循环折叠的城市系统中,第一空间享有完整的24小时时间,而第二、第三空间共享翻转后的24小时,只不过第三空间只能分到从深夜到黎明仅有的8个小时。这8小时是数千万底层劳动者用来工作,也就是处理一、二空间所产生的废弃垃圾的,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用来抓紧进食、娱乐,然后再进入长达40个小时的休眠。
小说中,除了空间折叠所隐喻的阶层分化问题之外,更隐蔽地指向了现代城市的生存困境,那就是被大多数人视而不见但又重要无比的城市第二套排污系统——城市垃圾处理。
现在这一问题已经作为“一头闯入房间里大象”,执政者与城市居民再也不能假装“看不见”而把问题继续拖延下去。
去年7月1日,上海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之后,标志着垃圾分类进入了全民“强制时代”;而今年5月1日,北京市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并在十天后就开始新政实施后对一家超市开出9000元的第一张罚单,带有惩戒性的处罚开始执行。
今年两会期间,已经有代表提案,建议为垃圾分类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并出台垃圾分类基本法,让垃圾分类的规则标准清楚、明白,让垃圾分类相关主体有法可依。甚至有更激进的代表提议,从全国层面立法,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法定义务,当然也同时要求全国各地都要形成“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全国性垃圾分类立法的紧迫性确实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考虑到我国其实已经从很多年前、很多次地在各个重点城市都已经大力推行过垃圾分类而最终都走向失败的结果来看,仓促立法也很难保证垃圾分类会立刻收到显著成效。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keji/4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