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致敬苏轼自主研究活动
2017年10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一份作业在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在苏轼诞辰980周年之际,该小学开展致敬苏轼的自主研究活动。六年级学生以分组合作方式,在教师指导和家长协助下完成了系列研究报告,如“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等。随后,《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作业在媒体上流传开来,人们惊叹小学生何以能够完成如此有趣而又严谨的研究报告。
有趣的是,春晚节目也敏锐地捕捉到此类普通家庭的日常关切。2018年的《真假老师》讲述了一位家政服务员,因为中学生雇主的父母常年出国不在家,被请求假扮成“妈妈”来迎接老师的家访,贾玲说出的“我认为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为核心话语;2019年的《占位子》讲述了几位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占“C位”的故事,沈腾所说的“今儿早点儿回去陪孩子”是着力点所在。
此一现象犹如一个症候,折射出家长参与正在成为新的教育情势,既渗透到城市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也成为国家干预的对象。
在教育不平等的研究视域中,当我们从教育机会获得转向学校教育过程,家长参与的社会分析意义可以凸显出来,从而有助于打开学校的黑箱。通过在两个初中班级的民族志调查,我们力图探究中国城市中的家长参与具有何种特征?不同群体之间又存在何种分化?
不断强化的教师要求
作为一项教育政策,家长参与开始自上而下地推行。笔者访谈一位初中校长时,他用“摆渡”来表达家校关系的重要性:“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需要双方都靠近。如果家庭与学校都不动,人与人之间(隔着)一条河,此岸是你,彼岸是我,大家都不找一个摆渡的东西,永远都是(隔着)一条河。”
2020年5月14日,老西门,母与女。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shehui/3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