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乡返乡农民工究竟有多少?目前尚不得知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碧翰烽/文
近日,一个50多岁的农民工在网上留言,在外打工30多年了,今年没找到工作,全家陷入困境。
有位贫困户的帮扶干部对我说,今年他所帮扶的一个贫困户也陷入困境,男主人本来已经外出沿海城市打工,但最近企业关门,只得又回到老家,如今没有找到活儿干,帮扶干部也有些着急,原来早就脱贫的贫困户又面临返贫,这段时间也忙着帮助其找活儿干,否则检查考核也有问题。
还有一位老家的农民工,也是在外打工30多年了,今年发觉外面的事情不好干,工作不好找,于是在城市转了几天后,下定决心回到农村呆一年,想要在家里的田地上,寻找新的机会,最近瞄上了养殖业、果林业,十分期待着能够有上面的支持与服务。
一,我不知道,留乡返乡农民工究竟有多少?但我认为,要全面搞清楚。
最近,在基层调研,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近来,返乡的农民工开始增多,不少人过去在外打工的企业、市场主体已经没法生存,只能重回农村。
准确的数字究竟是多少?目前尚不得知。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有农民工2.91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有1.74亿人,本地农民工1.17亿人。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观察,那就是人社、农业部门积极推动扩大就业,今年到5月底,已安排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800多万人。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认真摸排一下,目前留乡、返乡的农民工数量有多大?他们的就业创业情形如何?生活生产情形怎么样?至少可以结合接下来的人口大普查搞清楚,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举措,确保民生。
二,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如何精准发力?
目前,农业部门主要从五个方面着力,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即发展现代种养业、拓展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工程项目带动等。
这些措施是不错的。如何精准实施到每个农民工身上?还需要做细做实做到位。
据我和一些农民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主要发愁于几个方面:一是找不到合适的创业项目或就业单位,信息、技能不够通畅。不知道回乡之后该干什么?因为外出多年,对于家乡已经很陌生了,对于农业已经很陌生了。
二是不敢过多投资,担心风险难以把控。有一位农民工对我说,他很想搞养殖业、林果业,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资金问题,没有多少钱;再一个是水利基础设施存在问题,可是投入很大;还有一个也担心市场销售与技术支撑。
三是农村市场活力不够。这么多人返乡留乡,乡村经济就这么一个基本盘,原来在家的人都吃不饱,现在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大家都要找事干,大家都去干农业、搞旅游、搞工程、做生意,有多大市场?有多少机会?他们都有一些担心。
所以,就业创业方面的服务政策,需要精准,需要落地。
三,放松管制,清理一些不合适禁令,最大限度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就会增加更多发展机会。
从这个层面来看,当下放开地摊经济,就是一个有效解决之道,可以大大降低农民工们的就业成本,减少了投资风险。
包括我们过去一直纠结的农村赶集、农产品摊担进城,等等,都可能大量涌现。只要有足够的放开,充分发挥老百姓的智慧,就会有办法。
关于城市,一个是秩序,一个是自由。过去我们可能过度强调了秩序,强调了管制,使得一些烟火气少了,经济社会活力受到了限制,忽视了普通老百姓的需求。现在应该给小摊小贩和老百姓一些自由,通过规范化管理,来促进城市的秩序与文明。
我一直在想,目前,地摊禁令已经放开,接下来,还有哪些一刀切式的管制、禁令方面可以考虑放开呢?或许就能再释放一些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比如某些城市的电动车、摩托车禁令,比如一些农村环境整治禁令对于农业、养殖业的影响,比如有些移风易俗规定的过度化,如此等等。
总之,就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征求基层和群众意见,全面清理一下那些不合适、一刀切、层层加码的禁令或管制,提高法治意识,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
民法典已经颁布,这就是一个重大信号!大家要换换思维方式了。
来源:新华号 碧翰烽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shehui/3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