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儿童主任+社工+义工”模式为孤儿、困境儿童撑起成长“
“政府+儿童主任+社工+义工”模式
为孤儿、困境儿童撑起成长“保护伞”
九江新闻网讯(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洪永林 文/摄)“六一”前夕,位于柴桑区的岷山乡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站在民主村挂牌:可爱的卡通画装饰墙面,一批儿童书籍和玩具悉数进场,柴桑区巾帼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志愿者们正把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站装扮成“温馨家园”,并且还提前给全乡100多户贫困家庭的留守孩子们,准备了精美的“六一”儿童节礼物呢!
2019年10月,柴桑区巾帼志愿服务联合会承接了“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关爱服务试点项目工作”以来,在柴桑区民政局、财政局、妇联等单位的支持下,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走访、摸排,截至目前共为100多名孤儿,特困家庭的孩子送去了温暖和关爱。柴桑区石门社区一名9岁的孩子小华(化名)父母双双失联已四年,从6岁开始小华就失去了他们的关爱,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奶奶一只眼睛失明,生活十分困难,他已经3个月没吃过一顿肉。疫情防控期间,别的孩子都在家上网课,而他却整天无事可做,因为家里没有电脑,智能手机,连网线都没有。小华的情况一刻都不能耽搁,志愿者们马上行动,在最快的时间解决了小华上网课难题,还帮他和奶奶申请了低保,安排志愿者定期上门帮他辅导功课,现在小华和奶奶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得到了较好改善。
八岁的小军(化名)是柴桑区涌泉乡涌泉村人,几年前父亲患病不幸离世后,母亲离家出走,也只有他和七旬的奶奶相依为命。缺爱的家庭环境让小军性格孤僻,见了生人就“跑”,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整天蓬头垢面。义工和志愿者们除了联系当地民政所,帮他申请生活保障外,还专门为他“定制”了帮扶方案,不仅和他交上了朋友。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军的面貌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脏兮兮的,还主动帮奶奶收拾家务。看到孩子在慢慢改变,大家甚感欣慰。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依托市、县两级救助管理站,挂牌成立了9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而且未成年人保护站的服务触角还在向乡(镇)村延伸,打通呵护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后一公里”,“政府+儿童主任+社工+义工”的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模式,为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撑起了安全“保护伞”。
志愿者上门为贫困家庭孩子辅导功课。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shehui/3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