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但因小细刺太多影响食用和加工。如今,一种去除小细刺的鲫鱼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问世!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对该所鲤科鱼类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的无肌间刺鲫新种质进行了现场验收。肌间刺就是那些令人望鲫鱼却步的小细刺,这种无肌间刺鲫鱼让人们吃鱼不再有细刺“卡嗓子”的担忧。经查新,此为世界首例鲤科鱼类无肌间刺基因编辑新种质。
早在“十五”期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孙效文研究员就提出了“肌间刺是影响鲤科鱼类品质提升”的重大问题,并于2009年在农业行业专项中设立鲤科鱼类肌间刺研究课题,自此鱼类肌间刺的难题攻坚行动正式启动。之后在孙效文研究员指导下,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农业行业专项、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资助下,该团队专业方向带头人匡友谊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始了漫长的鱼类肌间刺发育机制研究。
团队从肌间刺发育相关的1600多个候选基因中鉴定到1个调控肌间刺发育的关键基因,进一步利用建立的无肌间刺鲫基因编辑技术于2019年构建了鲫F0代肌间刺突变群体,2020年获得F1代无肌间刺鲫突变体,2021年获得正常发育的无肌间刺鲫F2代可遗传群体。无肌间刺鲫生长良好,形态发育正常,与正常鲫鱼无差异。
专家组认为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在“无肌间刺鲫新种质创制”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为鱼类肌间刺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典范,是鲤科鱼类品质改良的重大突破,将有望破解食用大宗淡水鱼的“卡嗓子”问题,也会对未来水产品的终端消费形式产生深远影响。专家组希望团队继续开展基础研究,完善无肌间刺鲫新种质并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让吃鱼不挑刺真正成为现实。(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李绍戊 徐欢)
据18日发表在微生物研究领域权威期刊《mBio》上的最新论文,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兽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NS2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蛋白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中心19日在其官微平台通报了一起俄罗斯卫星碎片与中国科学卫星的极危险交会事件。通报称,这颗编号为49863的太空碎片为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15日的猛烈喷发,被称为30年来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瞬间喷出的火山灰云突破对流层顶,形成直径近500
据18日发表在微生物研究领域权威期刊《mBio》上的最新论文,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兽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NS2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蛋白
英国《自然》杂志19日连发三篇论文,来自三个团队的科学家们在开发容错量子计算机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验证了硅双量子位门保真度,超越了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中心19日在其官微平台通报了一起俄罗斯卫星碎片与中国科学卫星的极危险交会事件。通报称,这颗编号为49863的太空碎片为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15日的猛烈喷发,被称为30年来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瞬间喷出的火山灰云突破对流层顶,形成直径近500
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期实现了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将安全传输距离世界纪录提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7日报道,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糖基原料而非石化衍生物,研制出了两种新的聚合物,它们拥有普
制造绿氢的方法之一是电解水,借助催化剂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但目前这一过程需要用到昂贵的金属元素。据美国《每日科学》杂志网站近日报
所谓系外卫星,是指围绕太阳系外行星旋转的卫星。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个新的候选系外卫星——Kepler-1708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