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肿肋龙科化石现身云南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报告》

2022-05-10 10:26:31   来源:科技日报

“去年,第一次看到红河龙化石的时候,我就向有关专家请教,但被告知这是一种乌蒙龙化石。对此,我一直持怀疑态度。”5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强调。

事实证明徐光辉的怀疑是对的。他看到的那块化石并不是乌蒙龙化石,而是一个距今约2.44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化石。相关研究成果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长尾红河龙是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是世界上尾巴最长、脊椎骨总数最多的肿肋龙类。”徐光辉指出。

为什么会对红河龙化石归属于乌蒙龙类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对此,徐光辉解释,因为乌蒙龙发现于贵州盘县生物群,时代比云南罗生物群略晚,这两个生物群的面貌并不相同。

“考虑到化石潜在的生物地理演化意义,我决定自己开展研究,来解决它的归属问题。”徐光辉坚定地说。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了重大变革,爬行动物在海洋环境中辐射演化,形成以鱼龙类、海龙类和鳍龙类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支系。

华南三叠纪海相地层分布广泛,保存有数量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研究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网和营养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长尾红河龙发现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由69块脊椎骨组成的尾巴特别引人注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研究分析,科研人员最终发现,红河龙既不同于乌蒙龙,也不同于黔西龙,是乌蒙龙和黔西龙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它与此前发现的乌蒙龙和黔西龙相似,但牙齿外表面比较光滑、齿冠没有明显的膨大,与后两者显著不同,这可能反映了它们之间食不同。

这一发现为解决肿肋龙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徐光辉说,从长尾红河龙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肢、后肢可以判断,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而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

早在1854年,肿肋龙类化石就被发现于欧洲阿尔卑斯中三叠世海相地层。这些欧洲肿肋龙类共分为五个属,都归入肿肋龙科。中国最早命名的肿肋龙类是胡氏贵州龙。它由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先生1957年在贵州兴义顶效绿荫村发现,并由中科院院士杨钟健先生研究命名。

论文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赵丽君介绍,胡氏贵州龙最初被归入肿肋龙科,但后来考虑到它和欧洲同类化石的差异,研究人员又将它归入肿肋龙超科贵州龙科。

“新发现的红河龙比贵州龙还要早400万年,与欧洲的肿肋龙类更为接,是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赵丽君表示。

标签: 中国最早 肿肋龙科化石 现身云南 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

中国最早的肿肋龙科化石现身云南 研究成果

科技

去年,第一次看到红河龙化石的时候,我就向有关专家请教,但被告知这是一种乌蒙龙化石。对此,我一直持怀疑态度。5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

2022-05-10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累计发电量突破3万

科技

记者9日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长江干流的6座梯级水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累计发电量突破3万亿

2022-05-10

古生物学者揭秘古老角龙换牙方式 研究成果

科技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一生只换一次牙。亿万年前,恐龙又是如何换牙的?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副教授研究团队

2022-05-10

新可穿戴设备可持续监测多项身体指标

科技

想象一下,既能测量你的血糖水平,也知道你是否过量饮酒,还可以在锻炼过程中监测你的肌肉疲劳程度,所有这些都能在佩戴于皮肤上的小设备中

2022-05-10

科学家用液晶创建平面“魔窗” 还可用于创

科技

加拿大研究人员第一次使用液晶制造了一个平面魔法窗,这种透明装置在光线照射时会产生隐藏的图像。在最新一期《光学》期刊上,研究人员描述

2022-05-10

中国最早的肿肋龙科化石现身云南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报告》

科技

去年,第一次看到红河龙化石的时候,我就向有关专家请教,但被告知这是一种乌蒙龙化石。对此,我一直持怀疑态度。5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

2022-05-10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累计发电量突破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9.1亿吨

科技

记者9日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长江干流的6座梯级水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累计发电量突破3万亿

2022-05-10

古生物学者揭秘古老角龙换牙方式 研究成果发表在《电子生命》上

科技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一生只换一次牙。亿万年前,恐龙又是如何换牙的?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副教授研究团队

2022-05-10

新可穿戴设备可持续监测多项身体指标

科技

想象一下,既能测量你的血糖水平,也知道你是否过量饮酒,还可以在锻炼过程中监测你的肌肉疲劳程度,所有这些都能在佩戴于皮肤上的小设备中

2022-05-10

科学家用液晶创建平面“魔窗” 还可用于创建基于反射而不是透射光的“魔镜”

科技

加拿大研究人员第一次使用液晶制造了一个平面魔法窗,这种透明装置在光线照射时会产生隐藏的图像。在最新一期《光学》期刊上,研究人员描述

2022-05-10

研究成果:新方法抑制蓝藻生长将降低水环境污染防治成本

科技

5月9日,记者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工程学院饶义剑教授团队,通过反复研究发现了尾孢菌素对太湖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这将为太湖蓝藻治理

2022-05-10

国家能源局:去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4853亿千瓦时

科技

5月9日,国家能源局公布《关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可再

2022-05-10

研究揭示:防晒“神器”竟是珊瑚“杀手”

科技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最丰富、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尽管珊瑚礁具有巨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一系列人为压力因素,包括海水温

2022-05-09

云南天文台在经典新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科技

经典新星是发生在白矮星表面的热核反应现象,对星系化学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在经典新星领

2022-05-09

自调节无限可编程人造纤毛问世 研究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科技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为微型机器人系统设计微小的人造纤毛,以期该系统可执行复杂运动,包括弯曲、扭曲和反转。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

2022-05-09

遇见旗袍是于万千人群中的惊鸿一瞥 沿途洒满了爱的芬芳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北京市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 周五预售部分场次已满座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第46届武汉渡江节因长江水位过高取消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非遗”普及受众最看重“动手”参观大师工作室非常享受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璧山冷酒夜市 丰富市民夜间文旅活动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

持续发力补链强链加大研发抢占市场 渝企跑出“加速度”

玥湖路渝快电充换电站 一辆新能源汽车,离不开研发、动力、配套等多个环节。作为汽车制造重镇,重庆在这些环节的多个板块上,正在加速奔跑

重启上市公司资本运作 康佳集团去年半导体业务营业收入为3.22亿元

近日,康佳集团正式对外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康佳集团实现全年营收491 0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9 05亿元,同比增长89 5

伟禄集团连续6年增长 去年营收同比增长37.5%

深港通标的之一的深圳企业伟禄集团近日公布2021年业绩。财报数据显示,伟禄集团全年营业收入11 95亿港元,同比增长37 5%,连续6年稳步增长;

龙头企业去年净利倍增 整个行业营收规模有望创造历史新高位

近日,面板龙头TCL科技、京东方分别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两家企业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增长129 3%、412 86%,实现超过百亿

深圳国企全力为市民 守好“菜篮子”“米袋子”保障量足价稳

疫情防控形势下,民生物资供应是否充足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连日来,深农集团、深粮控股等企业,充分发挥国企担当,全力为深圳市民

去年我国中小企业实现恢复性增长 政策持续加码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发展

中小企业是稳定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党中央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长期战略。2021年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规上中小企业收入利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