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来跳鼓子秧歌的民众络绎不绝。当地人李荣花告诉记者,以前老百姓是哪里有空地就聚在哪里跳,现在不一样了,县里整修了很多文化广场,地面平整,还配套有健身器材、篮球场或者图书室,大家聚在一块跳秧歌,心里很舒坦。一些外地来的游客,还专门来商河看秧歌。
商河县将国家级非遗鼓子秧歌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结合,通过打造“民俗遗产IP”,鼓子秧歌既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又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商河县走出一条新时代乡村遗产活化传承的路径。
传承至今不断丰富
农历正月十五,家住济南市槐荫区的周志斌吃罢早饭,就和家人驱车80公里前往商河县。“听说商河县元宵节有鼓子秧歌展演,就去了。”周志斌说,“在商河待了大半天,发现当地的鼓子秧歌展演到处都是。我们很纳闷,感觉这演出规模有点大。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人家县里天天有鼓子秧歌的演出,也不是政府组织,就是老百姓自己跳。”
发源于商河县的鼓子秧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已有超过2000年历史。资料显示,鼓子秧歌起源于商河百姓的抗洪斗争。在古代,黄河决口、改道极为频繁,地处黄河岸边的商河深受洪水危害。商河百姓在辛勤劳作、喜获收成后,常会随手拿起锅碗瓢盆、棍棒等用具边唱边跳,表达抗洪成功、庄稼丰收的喜悦。随着参与庆祝的人数逐渐增多,简单的舞蹈动作与阵形开始显现,鼓子秧歌的雏形就此形成。
一场鼓子秧歌表演,所有舞者都需不停跑动,故名“跑秧歌”。庞大复杂的秧歌场子,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必须达到“跑不散、舞不乱”。其中,“伞”角是全场指挥者,一般左手握象征风调雨顺的平顶伞,右手拿象征辟邪的牛胯骨,多扮老者形象;“鼓”角人数最多,也是表演的主体,左手握圆形小鼓,右手持鼓槌,多由青壮年男性扮演;“棒”角由青少年装扮,其双手持木棒击打、绕耍与挥舞,打扮类似戏曲中的武生。
上千年的传承发展进程中,商河鼓子秧歌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演化,但其核心艺术特色并未改变。尤其在广大乡村,鼓子秧歌成为商河民众增进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打造群众文化新标杆
只有与时代同步、与民众生活同步,非遗才会有空间、有舞台、有潜力。商河鼓子秧歌也不例外。从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着手,商河县文旅部门近年来大力探索立体化传承模式,促进鼓子秧歌融入现代生活。
在学校,商河县启动“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坚持“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组织专家为孩子量身定制适合少年儿童的鼓子秧歌,并将其纳入教学课程。近年来,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非遗传承人、专业人员走进各学校进行辅导,不断创新非遗进校园形式、丰富课程内容,大力推动非遗扎根学校。除此之外,还举办了多届青少年非遗传承展演,集中展示非遗进校园成果,促进各类非遗项目高水平保护和传承。目前,全县已建立起常态化、系统化的非遗项目教学模式,形成一校一项、全面开花的非遗教育格局。
截至目前,商河县已有60余所学校开设了鼓子秧歌、花鞭鼓舞、花棍舞、扇鼓舞等非遗课程,实现镇街全覆盖,累计培训学生10万余人,中小学校已成为全县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使非遗育人实践有阵地、见实效。
除了校园,商河县鼓子秧歌演出活跃村占比达80%以上,各类非遗活动站点超过200处,形成了常态化表演、活态化传承态势,构建起囊括男女老少、覆盖社会各界的全龄层立体化保护传承体系。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扭。”商河县多措并举,为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注入了强大活力,群众文化潜力、活力被充分激发。随着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商河县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精彩纷呈,已成为商河的新民俗。
探索文旅融合产业链
如今在商河,鼓子秧歌既是文化遗产,又是新时代的旅游商品。
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商河县推动民众增收的亮点。当地通过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了一系列民俗旅游品牌,举办花博会、农博会、赏花节、采摘节、啤酒节等全时令、无空隙的地域节事活动。“秧歌古村”袁窦村通过打造鼓子秧歌实景演出、发展研学旅游,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万元。同时,当地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秧歌传承传播研究和重点旅游村庄的包装、宣传推广等。
国内很多非遗项目传承都是以传承人为主。商河县“民俗遗产IP”延伸乡村文旅产业链实践项目,让鼓子秧歌等民俗遗产传承主体从个人或者某个单位变成了全县数十万民众。
借由鼓子秧歌这一支点,商河县也实现了三大跨越: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一个点到一大片的跨越;二是乡村旅游发展从缺乏引爆点到景点竞相涌现的跨越;三是民众靠文化资源增收从不可能到收入显著提升的跨越。
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栾星介绍,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同质化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拳头产品。商河县“民俗遗产IP”延伸乡村文旅产业链实践项目,主打鼓子秧歌,在项目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传播和推广前提下,政府主动介入,联合社会力量,调动民众积极性,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发挥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了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初春时节,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来跳鼓子秧歌的民众络绎不绝。当地人李荣花告诉记者,以前老百姓是哪里有空地就聚在哪里跳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其中提到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三大乡
初春时节,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来跳鼓子秧歌的民众络绎不绝。当地人李荣花告诉记者,以前老百姓是哪里有空地就聚在哪里跳
大运河、古城墙、云溪桥、古街区……漫步于河南浚县古城,处处能看到浓缩了数千年厚重历史文化的人文精华,每走一步都是在与活着的历史对话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其中提到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三大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帮扶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解难、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创新举措。抓企业服务
虎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安徽抓住这一传统民族节庆契机,启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展演
到2024年,力争全市旅游接待人次超过8000万,旅游总收入突破7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
2月26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山西夏县师村遗址、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河南南阳
2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到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简称侨博)调研,参观博物馆基本陈列、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李群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出通知,决定开展2022年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工作,为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参考启示。征集内容
文化志愿者活跃城乡,公共书房开在老百姓家门口,智慧社区助力破解基层综治难题……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通过打造城市书房+新型公共阅读空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