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让山东留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革命文物,在山东省整体文物资源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山东博物馆扎实推进革命文物典藏保管、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工作,创新开展“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及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项目,采取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利用、综合管理“五位一体”举措,努力实现革命文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日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1年度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8项典型案例,山东博物馆“五位一体”推进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新探索位列其中。
强化科技支撑
文物本体保护与数字化保护融合
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省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97处,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3233件(套)。其中,山东博物馆藏珍贵革命文物共计2800余件。山东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推动革命文物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跨界融合发展,因此,利用当下影响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模式开展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正当其时。
山东博物馆副馆长高震介绍,以往开展的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情况表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制约,各种质地的文物都逃脱不了自然界减法规律,金属文物、漆木器文物、纸质文物等易腐蚀类文物的损失状况尤为严重。基于上述状况,该馆“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及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项目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性提出“前置保护修复”这一文物数字化采集工作中从未出现过的环节,对项目中200件革命文物采取本体保护与数字化保护融合举措。
“‘前置保护修复’工作一方面要按照文物修复的‘最少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对文物本体实施保护修复,结合每件文物的病害特征制定相应保护修复措施,最大限度延长文物寿命、发掘文物价值;另一方面,要运用数字化手段,尽可能完整、真实、准确地保存文物所承载的‘原态’信息,使其永久存续下去。”高震介绍,在具体工作中,已对每一件进行“前置保护修复”的革命文物建立了扫描预保护档案,详细记录了文物基本信息、保护修复措施、使用材料情况及保护前后的对比视图等。
高效应用数字化成果
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
在做好“前置保护修复”的同时,山东博物馆根据馆藏革命文物材质、外形等特征分三类进行数字化采集:一是印章、云梯等需要三维模型制作的文物,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和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制作高清三维模型,其中,获取的三维立体信息精度可达0.01毫米,可为文物建立高精度数字化档案;二是锦旗、衣物等纺织品类文物,选用数码翻拍设备进行数据采集,文物扫描过程无接触,且输出文件可以准确进行色彩还原;三是书籍、报刊类纸质文物,采用非接触式大幅面高保真扫描仪进行扫描,既能获取高清二维图像,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压褶现象、保护藏品本体。
山东博物馆还将数字化采集成果与博物馆展陈设计等融合实施,提升了文物利用效率和展览展示水平。去年,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让党旗永远飘扬——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中,中国首辆重型卡车黄河系列JN150下线3D展示、《红色迹·忆》巨幅长卷、光耀齐鲁英模墙等设计亮点,就是通过把革命文物数字化采集成果与裸眼3D、VR、全息投影等技术结合,实现了对以往固态展陈形式的活化创新。在实体展览的基础上,山东博物馆还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推出“让党旗永远飘扬”云展览及革命文物云直播等,持续推进革命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通过云观展,我能感受山东博物馆展陈中的科技范儿,像3D立体效果、‘画中画’讲解等,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线上观众王方晴说。
另外,山东博物馆数字展示与云教育服务平台还面向山东各大高校以数字文物的形式讲述山东革命故事,开展“四史”教育;依托鲁博新媒体矩阵,该馆推出《薪火云传》专栏,在微信、抖音平台等推出35期革命文物相关话题,直接受众达1600万人次。
建设数据库平台
实现全省文物资源动态管理
据介绍,项目中的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针对已有两套数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2—2016)总数据中的革命文物数据和2018年山东省文物局对省内国有单位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的统计,进行拆分、对比、整理,最终获得一份山东省可移动革命文物总目录。项目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总目录基础上,项目组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发了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管理平台。该平台分为服务、管理两个子系统,服务子系统能够通过不同渠道将文物数据信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为各种类型的参观群体提供全面周到服务;管理子系统则为文物相关单位提供先进有效的管理工具,提供藏品变更历史记录查询功能及全省文物登录、审核、报送等各项数据管理功能,便于全面掌握山东革命文物保存状况和保护需求,实现革命文物资源动态管理和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目前,该平台依托“文物山东”网站现有体系架构,已开辟Web端窗口和微信小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革命文物的复杂质地与多元内涵,山东博物馆“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及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项目在深入挖掘全省革命文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建构了包括“核心维度”“一级类目”“二级类目”3个层次的“革命文物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是对信息资源的结构化描述,用来组织、描述、发现、索引、集成、浏览、保存和管理信息资源。这一成果的推出,能妥善梳理革命类文物的材质多元现状,有效挖掘革命文物的丰富内容,将对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合作与研究起到重大推进作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1年度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共评选出10个精品案例及10个优秀案例。其中,有3个精品案例
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让山东留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革命文物,在山东省整体文物资源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山东博物馆扎实推进革命文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1年度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共评选出10个精品案例及10个优秀案例。其中,有3个精品案例
考古是什么?就像一台时光机,可以带领大众穿越历史回看过去,看到来时之路。同时,它也是一部教科书、一堂文明课,是孩子们成长的文化雨露
在广西独具风情的中越边境旅游带上,大新是一座风景秀美的边陲小城,也是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大新县内的德天跨国瀑布是亚洲最大的跨国瀑布,
如今很多文博单位开辟了线上传播渠道,除了少数爆款作品之外,不少单位作品的观看量很低,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人们在把线下的内容搬到线
以孟子乡音品牌为引领,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多年来坚持开展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乡村、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强化文
近日,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专家终评会在京召开。会议
3月22日,中国煤矿文工团、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统筹谋划、打造品牌,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
连日来,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的情况,广东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