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是陕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当地人民而言,是记载生活经历、承载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陕北民歌的艺术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其影响式微、人才断代等传承与发展问题不容忽视。高校教育不仅具有传承艺术的天然优势,而且具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理应在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中进一步做出努力和探索。
陕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传承
注重陕北民歌的风情表达。保留陕北民歌的原生态是体现陕北民歌风情的重要途径,而方言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特色,在表达陕北民歌质朴、鲜活的原生态风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声乐教育实践中,既要注重发挥方言的语言作用,又要凸显方言的情感表达功能。陕北民歌中的方言源自黄土高原特殊的语言环境,但其发音和生活中的发音并不完全相同,声乐教师要重视向学生阐释方言在生活语境和艺术语境中的差异,尤其部分对发声腔体与状态具有明显影响的吐字、咬字,需要实现从生活语言向艺术的转变。同时,学生作为陕北民歌的演唱者,必须掌握方言的正确发音,这是保证陕北民歌演唱的基本前提。学生需要对陕北民歌中的方言有深入的了解,使方言对情感的承载和表达更加准确、集中。比如经典信天游曲目《骂媒婆》中的“倒灶鬼媒人两头扇”,“倒灶鬼”与“两头扇”是典型的陕北方言、土语,在该曲中强化了陕北民歌的地方特色,形象地表达了对势利眼媒人的憎恶,所以掌握方言发音技巧、了解方言情感色彩,是高校声乐教育中传承陕北民歌的重要方面。
强化陕北民歌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性是民歌的鲜明特征,民歌传承必然以其背后的民族性特征为基本脉络,陕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传承同样以强化民族性为基本遵循。从陕北民歌演唱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高校要培养能掌握陕北民歌演唱技巧、具有一定舞台表现力以及科研能力的专业声乐人才,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能胜任演唱工作、担任教学工作,能对陕北民歌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也能为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不难看出,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人才培养,是演唱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复合培养,民族性特征的强化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在社会生活深刻变化之下,陕北民歌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学生,首先是以演唱者的身份活跃于各大舞台,这就保证了当前环境下演艺传播层面不至于出现人才断代,陕北民歌的民族性表征能够得以传承。在此基础上,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学生还要会教学、能调研,可以剖析陕北民歌的肌理、考察陕北民歌的生存环境、创新陕北民歌的发展路径,这是将陕北民歌的民族性置于时代发展背景下、声乐理论框架下,对广大师生提出的更高要求。
陕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发展
取长补短,丰富音乐表达形式。原生态是陕北民歌的典型特色,高校在音乐传承中必须对此予以保留和保护,不过高校的声乐教育中也需要积极借鉴科学规范的现代唱法,使陕北民歌更易被认同和传播。尽管当前传承和发展陕北民歌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很多高校也为此做出诸多探索,但与其他民歌传承一样,陕北民歌传承所面临的体系匮乏问题也十分突出,这就导致现有的声乐教育教学体系及模式难以为陕北民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此,高校在声乐教育中还需做出更多尝试与努力。一方面,高校可结合陕北民歌高亢、激昂的演唱特点,适度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吊嗓、喊嗓、念白等戏曲化发声方式,以形成更规范、更丰富的陕北民歌发声方式。另一方面,高校在声乐教育中应积极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优势,将美声中的发声训练、声区理论、共鸣腔体理论引入陕北民歌之中,从而规范陕北民歌的发声系统、扩展陕北民歌的演唱音域、调节陕北民歌的歌唱音色,使高校陕北民歌的声乐教学尽快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体系。
交流沟通,助力民歌积极发展。早在2011年,西安音乐学院就决定增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表演专业,并于次年正式面向社会招生,这意味着高校开始从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设计等角度深入挖掘陕北民歌的价值与意蕴。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定期组织学生深入陕北地区,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孕育陕北民歌的文化与土壤,不定期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不同寻常的理论讲座和艺术示范。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并没有局限于一方水土和声乐教育,而是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为陕北民歌的持续发展和交流互动注入活力。不仅西安、榆林的各类高校积极举办“陕北民歌进校园”主题活动,丰厚陕北民歌的传承土壤,西安音乐学院也赴北京、新疆等地举办陕北民歌音乐会,进一步推动陕北民歌走出家门、走向全国,武汉音乐学院也以陕北民歌为载体开设音乐党课,在深入挖掘陕北民歌红色基因的基础上,生动传唱百年党史的经典故事。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陕北民歌实现了从声乐教育素材向演唱方向的进阶,进而实现了与文化交流、教育发展的广泛联动。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媒体技术是以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基础,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介手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戏剧舞台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面积虽小,文化底蕴却很深厚。近年来,为弘扬本土文化,传承石龙精神,石龙镇积极推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石龙博物馆、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不断转变。近期,受疫情影响,北京暂停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线下服务。但线上服务不断线
着眼构建适应市民需求和游客需要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山东省青州市创新融合理念,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
为深入贯彻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广泛开展好强国复兴有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为帮助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困难行
5月19日,2022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在线上举办。今年的中国旅游日以感悟中华文化 享受美好旅程为主题,主会场活动选址山西平遥历史文化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的一役,当地至今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2021年4月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