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其他科研单位,首次发现植物病毒可以激活植物的DNA主动去甲基化机制来逃逸植物DNA甲基化介导的防御反应,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教授周雪平介绍,双生病毒是一类单链环状的DNA病毒,可侵染粮食、蔬菜等众多重要作物,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双生病毒和寄主植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进攻-防御-反防御”关系,植物-病毒博弈主要围绕着双生病毒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展开。这其中,双生病毒通过抑制DNA甲基化途径中的宿主蛋白或抑制甲基供体的产生以逃避甲基化已得到广泛研究,然而DNA主动去甲基化是否发挥功能,以及病毒能否直接利用主动去甲基化通路来增强其侵染,则是未知的。
研究团队以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及其伴随卫星DNA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靶向调控DNA主动去甲基化的过程。卫星DNA会编码一个被称为βC1的蛋白,团队探究了βC1蛋白能否靶向调控负责DNA主动去甲基化的DNA糖基化酶。发现βC1能够与本氏烟的DNA糖基化酶相互作用,βC1第17位氨基酸Val的突变会破坏βC1与糖基化酶的相互作用,而且破坏其致病活性,导致感染的植物发病症状很轻微,病毒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高,说明βC1与糖基化酶的相互作用对于卫星病毒的致病性及病毒基因组去甲基化很重要。进一步的体外生化实验和体内遗传实验表明,βC1通过与DME相互作用,增强DME活性,降低病毒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从而促进病毒侵染。
DNA主动去甲基化长久以来被认为调控植物内源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该研究首次揭示DNA主动去甲基化可以靶向病毒基因组。通过激活去甲基化途径影响宿主与病原物的甲基化是寄主-病原物互作中从未被发现的,因此揭示DNA主动去甲基化途径与双生病毒的互作不仅为植物-病原互作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为病毒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抗性策略。论文发表后,被《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列为植物与农业领域的精选论文。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其他科研单位,首次发现植物病毒可以激活植物的DNA主动去
线路北边导线投影下噪声预测结果约43分贝,而噪声实测数据在42 1分贝~43 7分贝;距北边导线投影外侧10米噪声预测结果约41分贝,实测为40 6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其他科研单位,首次发现植物病毒可以激活植物的DNA主动去
线路北边导线投影下噪声预测结果约43分贝,而噪声实测数据在42 1分贝~43 7分贝;距北边导线投影外侧10米噪声预测结果约41分贝,实测为40 6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安徽光机所张为俊研究员团队在大气二氧化氮探测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利用相敏检测的振幅调
德国图宾根大学和波恩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在某些数学运算中受到特别激发,检测到的一些神经元仅在加法期间活跃,
莫斯科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所、南乌拉尔州立大学和其他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出新的记录脑部活动的装置。新装置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信号,而且
由Violeta Gámez Rosas(莱顿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已经观察到了一个隐藏在尘埃环中的超大质量黑洞。 这一发现符合这样
遏制蚊子传播疾病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杀死蚊子幼虫,而这往往需要使用合成杀虫剂。一项新的研究现在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提高一种更便宜、
在距离中国长城最西端约80英里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个更加古老的世界的遗迹。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小组发现了100多个鸟类化石的标本,这
大西洋鳕鱼和鱿鱼的单个个体出现在比以前预期的更北的地方。参加国际MOSAiC考察的科学家与研究破冰船Polarstern一起在北冰洋中部的深水中发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