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王博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如何形成,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毫秒脉冲双星通常是由一颗脉冲星加上一颗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小于30毫秒,表面磁场在1亿到10亿高斯之间,被认为起源于低质量X射线双星。毫秒脉冲双星是研究双星演化过程中一些极端物理过程的重要天体,可以用来研究中子星的物态方程,限制中子星的吸积物理,还可以用来探索双星演化过程中公共包层抛射、角动量损失机制等。
近年来,人们观测发现了越来越多轨道周期在50天到500天的毫秒脉冲双星,但这些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起源仍不清楚。为此,王博等人提出了“氧氖白矮星+红巨星模型”来解释这类天体的形成。在模型中,由于双星轨道距离长,伴星在演化到红巨星时才充满洛希瓣,进而向氧氖白矮星转移物质。被吸积的物质在氧氖白矮星表面稳定燃烧,当其质量增加到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时,镁和氖的电子俘获导致白矮星内部电子简并压减小,使整个星体塌缩成中子星。随后,红巨星由于自身膨胀继续向中子星转移物质,被吸积的物质通过释放引力能产生X射线辐射。在获得物质及角动量后,中子星自转逐渐加快,达到毫秒量级,而此时红巨伴星由于损失物质形成了一颗氦白矮星,最终产生毫秒脉冲双星。这一模型可以解释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
由氧氖白矮星塌缩成中子星的过程被称为吸积致塌缩,是由恒星演化理论在40年前预言的氧氖白矮星的演化结局,将产生中子星系统。吸积致塌缩型超新星可以解释球状星团中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问题。尽管在观测上有大量间接证据支持这类超新星的存在,但由于其非常暗、亮度变化快,到目前为止仍没被观测证认。王博等人的研究进一步间接支持了这类天体的存在。(记者赵汉斌 通讯员陈艳)
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王博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如何形成,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
民间有句歇后语:属猫头鹰的——夜里欢。在大家的印象中,猫头鹰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鸟类,它们都是夜猫子,夜晚出来活动,白天则踪迹全无。那
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王博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如何形成,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
民间有句歇后语:属猫头鹰的——夜里欢。在大家的印象中,猫头鹰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鸟类,它们都是夜猫子,夜晚出来活动,白天则踪迹全无。那
有铁丝网覆盖、隐蔽在核膜下方、垃圾基因打包运进来……细胞核里的垃圾区同人类世界的垃圾区有着相似的特点:封锁、隐蔽、垃圾打包、人迹罕
荷兰和英国科学家借助一种纳米纹理结构,使薄膜硅光伏电池变得不透明并因此增强了其吸收太阳光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法设计出来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团队开发了一种技术,可实现活体内的实时成像并取代传统的活检。在28日的《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
记者3月2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樊逢佳教授等人与其他科研人员合作,在量子点合成过
俄罗斯彼尔姆国立科研理工大学专家用牛蒡叶制出可预防新陈代谢紊乱的药物。牛蒡叶中含有多糖菊粉,可降低血糖和胆固醇,还具有益生元作用,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一篇重磅研究。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蛋白质设计研究所所长、2021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得者戴维·贝克的带领下,研究
它看起来像萤火虫在黑暗中闪烁,慢慢地,越来越多,大块大块地点亮屏幕——这不是关于昆虫的视频,而是对早期宇宙的模拟。大爆炸之后的一段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