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研究,微塑料可以将陆地上的病原体带入海洋,可能会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造成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26日的《科学报告》杂志上,首次将海洋中的微塑料与陆地上的病原体联系起来。研究发现,微塑料可以使致病病原体更容易集中在海洋中受塑料污染的区域。
此次研究的病原体包括弓形虫、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它们既可以感染人,也可以感染动物。
“人们很容易对塑料不屑一顾,认为这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就像‘我不是大海里的乌龟,我不会被这玩意儿呛到’一样。”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学院传染病专家、副教授凯伦·夏皮罗说,“但微塑料实际上可以四处传播细菌,这些细菌最终进入我们的水和食物中。”
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微小塑料颗粒。比一粒米还小的它们却污染了远至南极洲的水域。这项研究表明,搭乘微塑料的“便车”,病原体可以在整个海洋中扩散,到达通常永远不会发现陆地寄生虫的地方。
弓形虫是一种只在猫粪便中发现的寄生虫,它已经感染了许多海洋物种,甚至还杀死了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包括驼背豚和夏威夷僧海豹。在人类中,弓形虫病可导致终生疾病,以及发育和生殖障碍。
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对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进行了实验室实验,以测试选定的病原体是否与海水中的塑料有关。他们使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微塑料:聚乙烯微珠和聚酯微纤维。微珠经常存在于化妆品中,如去角质油和清洁剂,而微纤维则存在于服装和渔网中。
科学家们发现,这两种类型的塑料都可以携带陆地病原体,而附着在微纤维上的寄生虫比附着在微珠上的寄生虫更多。这种细小的超细纤维颗粒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水域中很常见,在贝类中也发现了这种颗粒。
作者说,塑料使病原体更容易以多种方式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具体取决于塑料颗粒是下沉还是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微塑料可以长距离传播,将病原体传播到远离其陆地来源的地方。沉入海底的塑料可能会在海底附近的底栖生物环境中聚集病原体。那里是浮游动物、蛤、贻贝、牡蛎、鲍鱼和其他贝类等滤食性动物的栖息地,增加了它们摄取塑料和病原体的可能性。(实习记者张佳欣)
DNA和RNA中碱基的组成离不开嘧啶和嘌呤这两种化学成分。其中嘧啶包括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嘌呤包括鸟嘌呤、腺嘌呤。目前为止,只有嘌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基因组工程中心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平台,称为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相关脱氨酶(TALED)。TALED是能够在线
据25日发表在《脂质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英国卡迪夫大学科学家首次详细说明了新冠病毒脂质包膜的分子组成,并表示它可能成为抗病毒药物
一种叫海马齿的高营养蔬菜最近在海南高盐度海水中规模化选育成功。该项目的成功对于解决海岛居民新鲜蔬菜问题,为大众提供高价值的药食同源
DNA和RNA中碱基的组成离不开嘧啶和嘌呤这两种化学成分。其中嘧啶包括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嘌呤包括鸟嘌呤、腺嘌呤。目前为止,只有嘌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基因组工程中心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平台,称为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相关脱氨酶(TALED)。TALED是能够在线
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制造出了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人工神经细胞,这项创新有朝一日可能会被用于合成组织,以修复心脏或眼睛等器官。相
近日,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物理学家成功利用光在水环境中驱动微米大小的无人机,并精确控制它们。这个比红细胞还小的无人机有望为纳米和微米
在该结构下,电子器件具有高达400%的拉伸应变能力,而且在实验动物牛蛙和家兔的体内,展现了稳定可靠的生物电信号检测能力,拓展了液态金属
编者按 微藻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植物。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在食品、生物医药、材料、环保、能源,乃至航空航天等领域都能看见
这次通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我们搭载的种子是紫花苜蓿种子。苜蓿育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涛4月26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