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播报:成立116年最惨纪录!瑞士央行去年亏损超1300亿瑞郎

2023-01-10 08:05:51   来源:南国今报

瑞士央行周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22财年累计亏损1320亿瑞士法郎,创下成立116年历史上最大纪录。

这相当于瑞士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此前的纪录是2015年,当时瑞郎与欧元汇率脱钩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造成了230亿法郎的损失。


(资料图)

瑞士央行表示,2022年的亏损意味着其不会向瑞士国家和地区政府发放红利,向股东支付的款项也将受到波及。相比之下,2021年该行报告盈利263亿瑞郎,并向国家和地方政府分配了60亿瑞郎的分红。

分项指标中,1310亿法郎损失来自其外汇市场,去年因美联储激进加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加上投资者纷纷涌向传统避险工具瑞郎推高汇率,造成了瑞士央行资产组合的巨额浮亏。

黄金成为了仅有的亮点,去年贡献了4亿瑞郎的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央行一直以来都在监控瑞郎的走势,汇率强势将对其出口型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近年来该行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组合构建了超过8000亿瑞郎的外汇储备,作为平抑汇率的“防线”。然而自去年6月以来,瑞郎开始震荡走高,瑞郎/美元,瑞郎/欧元跌破平价水平。一方面瑞士通胀水平远低于欧元区和美国,间接推高了瑞郎的相对定价,另一方面,由于瑞士国内通胀在去年8月达到了3.5%的近30年高位,瑞士央行脱离了-0.75%的负利率水平,3次加息后利率达到了2008年以来的高位1.00%,进一步吸引了买盘资金介入。

在2022年12月的货币政策声明中,瑞士央行预计2022年的通胀率为2.9%,2023年通胀率为2.4%,2024年通胀率为1.8%,意味着直至2024年才会达到瑞士央行的目标。瑞士央行表示,不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并称愿意在必要时积极参与外汇市场:不排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政策利率,以确保中期价格稳定。

瑞银高级经济学家胡夫内尔(Felix Huefner)表示,为了阻止与欧洲的利差进一步扩大,瑞士央行需要加息。瑞士央行2022年总计加息175个基点,而欧元区加息250个基点,美国累计加息425个基点。瑞士央行无法事先知道欧洲央行会议的结果,考虑到欧洲央行可能会出人意料地大幅加息,该行不想冒利差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花旗经济学家舒尔茨(Christian Schulz)则认为,经济放缓、能源价格下跌以及重点转向缩减资产负债表都表明不利于大幅加息。然而,利率差异已经处于历史高位,而且瑞士央行政策会议频率低,因此必须跟上欧洲的脚步。

J.Safra Sarasin首席经济学家朱尼乌斯(Karsten Junius)也倾向于巨额亏损不会改变瑞士的货币政策,他预计瑞央行今年将再加息100个基点至2.00%。“虽然瑞士央行也需要一些时间来重建其估值储备,但与欧洲央行相比,它扭转逆势的时间可能更短。”

按照计划,瑞士央行正式年报将于3月22日正式披露。

标签: 经济学家 进一步扩大 货币政策 金融市场

相关阅读

天天播报:成立116年最惨纪录!瑞士央行去年

要闻

瑞士央行周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22财年累计亏损1320亿瑞士法郎,创下成立116年历史上最大纪录。这相当于瑞士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此

2023-01-10

新进医保目录的新冠药清肺排毒颗粒,各大平

要闻

据国家医保局网站消息,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于2023年1月8日正式结束,清肺排毒颗粒参与了谈判并取得成功。2021年3月2日,国家药品

2023-01-10

【全球快播报】国内首家国家级氢能检测机构

要闻

①联发科首次展示Wi-Fi7全球生态系统Wi-Fi7商用时代正加速到来据报道,近日,联发科在2023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2023)上,首次

2023-01-09

MSCI中国指数较低点反弹46%,高盛称“重启

要闻

近期,经历腰斩的离岸中国市场强劲反弹,势头更超A股,MSCI中国指数较此前的最低点已反弹46%。反弹的驱动因素众多,除了中概股退市风险消退、

2023-01-09

新冠感染后免疫系统是如何干预的?专家解读

要闻

新冠感染后,一般免疫期是多长?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用科学手段提高我们对于病毒的抵抗能力?1月9日到1月13日,第一财经将带来《科技

2023-01-09

天天播报:成立116年最惨纪录!瑞士央行去年亏损超1300亿瑞郎

要闻

瑞士央行周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22财年累计亏损1320亿瑞士法郎,创下成立116年历史上最大纪录。这相当于瑞士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此

2023-01-10

新进医保目录的新冠药清肺排毒颗粒,各大平台无货在售

要闻

据国家医保局网站消息,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于2023年1月8日正式结束,清肺排毒颗粒参与了谈判并取得成功。2021年3月2日,国家药品

2023-01-10

【全球快播报】国内首家国家级氢能检测机构在渝投用;苹果AR/VR头显将于春季发布丨明日主题前瞻

要闻

①联发科首次展示Wi-Fi7全球生态系统Wi-Fi7商用时代正加速到来据报道,近日,联发科在2023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2023)上,首次

2023-01-09

MSCI中国指数较低点反弹46%,高盛称“重启交易”仍将持续

要闻

近期,经历腰斩的离岸中国市场强劲反弹,势头更超A股,MSCI中国指数较此前的最低点已反弹46%。反弹的驱动因素众多,除了中概股退市风险消退、

2023-01-09

新冠感染后免疫系统是如何干预的?专家解读来了丨科技予录

要闻

新冠感染后,一般免疫期是多长?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用科学手段提高我们对于病毒的抵抗能力?1月9日到1月13日,第一财经将带来《科技

2023-01-09

多项高频数据回暖,消费信心回来了吗?

要闻

近来多项高频指标纷纷回暖,表明因疫情放缓的城市脚步已再次加快,各地企业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经营活力正在稳步恢复。国家信息中心通过对企业

2023-01-09

2022全球主权财富基金首次缩水,中投1.35万亿美元规模逆势登顶

要闻

过去一年全球股市和债市的波动,给各国主权财富基金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近日,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数据平台GlobalSWF最新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全

2023-01-09

天天实时:新旧能源攻守切换,往届公募冠军崔宸龙又“杀回来”了

要闻

不知不觉间,2021年公募基金冠军崔宸龙又“杀回来了”。他旗下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股票开年以来收益达到了7 39%,在865只同类基金中位居第10名

2023-01-09

每日视点!上海发布绿色金融行动方案:预计2025年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

要闻

继推出助力科创中心建设方案后,上海又发布了绿色金融行动方案。1月9日,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上海银保监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

2023-01-09

全聚德:停牌核查结束股票复牌 堂食恢复不及预期

要闻

1月9日晚间,全聚德发布公告称,近期,公司就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相关事项开展了相关核查工作。鉴于相关核查工作已完成,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

2023-01-09

遇见旗袍是于万千人群中的惊鸿一瞥 沿途洒满了爱的芬芳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北京市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 周五预售部分场次已满座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第46届武汉渡江节因长江水位过高取消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非遗”普及受众最看重“动手”参观大师工作室非常享受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璧山冷酒夜市 丰富市民夜间文旅活动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

年内两市超过500家上市公司完成回购 累计回购金额超332亿元

近期A股市场持续震荡,不少上市公司或其重要股东推出回购、增持计划,用真金白银力挺股价。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两市超过500

持续发力补链强链加大研发抢占市场 渝企跑出“加速度”

玥湖路渝快电充换电站 一辆新能源汽车,离不开研发、动力、配套等多个环节。作为汽车制造重镇,重庆在这些环节的多个板块上,正在加速奔跑

重启上市公司资本运作 康佳集团去年半导体业务营业收入为3.22亿元

近日,康佳集团正式对外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2021年,康佳集团实现全年营收491 0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9 05亿元,同比增长89 5

伟禄集团连续6年增长 去年营收同比增长37.5%

深港通标的之一的深圳企业伟禄集团近日公布2021年业绩。财报数据显示,伟禄集团全年营业收入11 95亿港元,同比增长37 5%,连续6年稳步增长;

龙头企业去年净利倍增 整个行业营收规模有望创造历史新高位

近日,面板龙头TCL科技、京东方分别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两家企业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增长129 3%、412 86%,实现超过百亿

深圳国企全力为市民 守好“菜篮子”“米袋子”保障量足价稳

疫情防控形势下,民生物资供应是否充足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连日来,深农集团、深粮控股等企业,充分发挥国企担当,全力为深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