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处闹中取静的所在,让忙碌的人静下心来读书、整理思绪,真是周末闲暇时的好去处。”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温泉河柿园广场上,正在城市书房里看书的陈女士这样说。富平县在建设城市书房、组建红色文化轻骑兵宣讲党史和组织非遗进校园等多项文化惠民活动中,着力让文化服务贴近群众,通过细化、深化文旅服务,丰富百姓生活,浸润民心,实现文化建设成果的普惠共享。
“我们坚持贯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实现群众文化权利重要保障的思想理念,实现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并将尝试更多举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上台阶,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百余个城市书房覆盖全县
“我喜欢带孩子来这里,偶尔不忙了,我就和他一起来享受轻松愉快的氛围,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当地读者王女士这样评价城市书房。温泉河柿园广场上的城市书房分为两个阅读区,可同时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周围很多居民都喜欢下班过来看看书。“这里的氛围很好,让人能沉下心来阅读思考。”家住附近的王先生给城市书房竖起了大拇指。
位于富平城市运动公园内的陶都坊城市书房,被读者称为“第二个家”。“在阅读之余,我们还为读者免费提供饮品和点心,为老年读者提供老花镜,为小朋友提供定制背包,丰富市民的阅读体验。”管理员赵娜娜介绍,陶都坊城市书房现有藏书313册,涵盖多个门类,还特设了富平当地刊物架。
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里也有这么一座闹中取静的城市书房。游客李女士说:“这个城市书房很方便,玩累了可以来休息一下,在缓解疲惫的同时看看书,环境安逸而悠闲。”在这里,旅游和文化巧妙融合,以亲民的方式相得益彰。
“城市书房是富平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富平县文明城市创建而提出的‘全民唱响十个一’内容之一,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在相关公共区域、单位、公园广场配置建设,旨在培养市民的阅读习惯,着力打造一座全民阅读城市。这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也为助力建设中国北方最美县城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婷介绍,截至目前,富平县城市书房已建成开放120处,正在建设20处,涉及广场、医院、景区、政府机关等,基本覆盖全县。
家门口来了红色文化轻骑兵
在倡导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有效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过程中,富平县组建了一支红色文化轻骑兵,他们所到之处飘扬着悦耳的红歌,上演着精彩的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化传递。
在宫里镇大樊村金银花扶贫产业园里,“轻骑兵”用热情传递着精神文化。富平干部学院教师讲述着红色小课《家人眼中的习仲勋》,一个个故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我们将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与红色资源有机结合,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并且通过创新演绎唱响红色历史,不断加深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富平干部学院教师告诉记者。红色小课这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点滴故事用拉家常的方式传递给群众,让红色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中合村樱桃园里传来阵阵秦腔声。“再来一段,表演得太好了,边收樱桃边看表演,劳动都不累了。”村上的樱桃种植户连连鼓掌。欢呼声不绝于耳,群众与演员的交流互动,让田间地头充满热闹的气氛。“我们很早就计划组建一批‘轻骑兵’,十几人就够了,通过文艺互动演出、红色文化宣讲等,把文化‘种’进乡村大地,让基层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调动共建文化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真正主角,让基层文化充满活力,生生不息。”富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说。
富平县的“红色文化轻骑兵”用行动将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在演出的同时,设立涉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多项免费服务项目,项目推出以来惠及了全县几十万群众。
传统技艺有市场乡村振兴有活力
“娘子,你身体尚未复原,独自下床,实实让人放心不下!”阿宫腔非遗传承人李曼满腔柔情地唱着阿宫腔传统曲目《白蛇传》选段,教室里的孩子们听罢纷纷化身小“许仙”,跟着李老师学起了戏腔里的语调、气息、节奏,有模有样。这一幕发生在富平县东区小学的“非遗进校园”阿宫腔课堂上。
2018年以来,阿宫腔、石刻、老庙老鼓、剪纸等非遗项目纷纷走进校园,不仅让学校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孵化阵地,培养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富平县不断探索非遗与文化惠民的有机结合,让广大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更多文化满足。
近年来,富平县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振兴传统工艺,助力乡村大发展。2021年富平的柿子文化IP“小柿人”入选“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与实践”典型案例,进一步让非遗技艺成为可感知的致富增收产品。“我们镇上几乎家家都做柿饼,非遗使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也招来了更多的游客。”大贾村返乡就业的小陈说。今年4月,相关部门分别为富平县洋阳柿饼专业合作社、陕西绿秦柿业合作有限公司、富平县华丽柿子专业合作社等6家企业挂牌,首批非遗就业工坊正式成立。这些企业依托省级非遗项目——柿饼、琼锅糖制作技艺,使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创收的有效途径,助力乡村振兴。
“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旅游’‘非遗+网络’的融合运用,在非遗就业工坊建设上,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把富平非遗做大做强。”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富平县在全民阅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遗传承发展等方面加强多部门联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近两年来,策划、组织、举办各种大中小型群文活动600场以上,惠及基层群众近20万人次,服务触角深入各个角落,实现了富平县红色资源与优质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赵明楠)
音乐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成为城市吸引流量的方式;海边露营的愉悦氛围中,音乐、戏剧为人们的旅游、度假生活提供了更多文化体验场景;136亿元
这样一处闹中取静的所在,让忙碌的人静下心来读书、整理思绪,真是周末闲暇时的好去处。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温泉河柿园广场上,正在城市书房
十年光阴如水,精心浇灌文艺之花,十年励精图治,硕果累累,西安演艺集团实践铸就时代丰碑……对一个生命而言,十年是人生的分界点、成长的
林则徐销烟让虎门走进了中国近代史,而今,太平手袋厂在虎门翻开三来一补的新篇章,南派服装让虎门成为繁荣发展的时尚之城。坐落在珠江口的
音乐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成为城市吸引流量的方式;海边露营的愉悦氛围中,音乐、戏剧为人们的旅游、度假生活提供了更多文化体验场景;136亿元
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广西提出打造彰显桂风壮韵精品力作的目标,通过抓创作、抓演出、抓改革,着力推动出精品、出品牌、出人才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依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传云,实现对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610个子项非遗传播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九号院文物修缮现场调研考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 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短短几年间,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迅速启动建设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说:再也没有比长安更加伟大而雄伟的城市。该剧自2019年6月开播后,热度爆表,为促进陕西旅游发挥了重要作用。今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