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校长直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AI时代的产业变革需求。”在2025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副主任张慧翔的看法与顾春华一致,他特别展示了德国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合同与学校培养方案的法律绑定”案例。
2025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举行。(上海电力大学供图)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宁在接受采访时亮出“组合拳”:明确各专业类的课程体系中能源电力特色课程学分占比,开展行业特色鲜明的学科竞赛,实施校企“双耦合”计划,深化“招生—培养—就业—发展”联动机制。
据悉,为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学校推出校企“双耦合”订单班,与重点企业协同打造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目前与国家电网、上海地铁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闭环培养。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以同济“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实践为例,揭示了“专业设置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的改革逻辑。以突破“院系制、学科化”传统办学模式,持续推进跨学科、跨学院人才培养改革为目标开设的"未来技术班"引发关注。
据悉,2025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聚焦“AI+时代人才培养”这一紧迫课题,吸引了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20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AI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
在圆桌论坛环节,“AI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如何强化就业创业”两大主题成为讨论焦点。业界精英表达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深层诉求,包括需要兼具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学校持续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等。
对于企业的需求,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传林介绍了“双元制”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点专业建设中的路径:学院通过调研百余家企业,精准对接行业人才需求,并采取“产教融合、课赛结合、双证融通”等模式,协同培养数智化人才,真正实现“行业出题、校企共答”的育人机制,这种“教室-车间-研发室”的三段式培养,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这不是简单的教学改革,而是从招生到就业的全链条重构,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的一次突围。”顾春华说。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杨亮以“吴忠华创新班”建设为例,介绍了该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举措。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处长伍蓓以科技引领人才培养为主题,分享了该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数智赋能”理念下的改革路径。
标签:
孩子多大可以上早教课?越早越好。走进北京市一家早教机构,工作人员熟练地介绍起来,0到3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千万别错过。如今,这
据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教育部统一公布了教育部以及各省(区、市)2025年的高考举报电话,欢迎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及时举
从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正式施行,其中提及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提供托育服务。目前,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
当前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打破‘学科孤岛’,构建& 39;需求—培养—就业—发展& 39;四链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上海电
记者29日获悉,历经四年精心培育,上海商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迎来首批毕业生。上海商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校友会同期成立。2025届
《新媒体传播研究》创刊发布会28日在山西太原举办。该期刊是山西省高校独立创办的首个新闻传播学领域学术刊物,于2025年6月起面向国内外公
我们学校的课余活动非常丰富,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个叫手机课,顾名思义就是从无到有地教我们去做手机,很细致地观察手机内部的结构,我觉得
如何培养企业急需的实战型人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多所高校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为学生铺设从校园直达企
从6月25日开始,31个省份陆续进入了高考志愿填报时间,继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们又迎来了另一场无声的大考。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以下简称
对于高考考生来说,眼下正是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阶段。2025年高校招生新增了29种普通本科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
记者30日获悉,华东政法大学与法律出版社携手签约成立法律翻译研究与实践基地(简称:基地)。法律出版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张雪纯表示,此次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