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靶向药,国内外已经上市的已经有接近20个
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靶向药,国内外已经上市的已经有接近20个,比如大家熟知的索拉菲尼、仑伐/阿西/阿帕/呋奎/安罗/卡博/凡德替尼、瑞戈非尼、西地尼布、阿伐普利尼、尼达尼布等。
这些抗血管生成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肾癌、肝癌、肠癌、肺癌、胃肠间质瘤等多种实体瘤。
坦率地说,这些药物是没有本质差异的;当然,毕竟不同药物所覆盖的靶点以及对每个靶点的特异性、亲和力有一定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药品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卡博替尼对于骨转移的患者或许有更好的疗效,安罗替尼用于滑膜肉瘤和腺泡软组织肉瘤似乎更有针对性,仑伐替尼用于肝癌在中国人群中疗效比索拉菲尼更好一些,而用于肾癌卡博替尼和舒尼替尼数据更好……
不过,仅是靶向药物不足以体现最强的癌症治疗技术。现在是免疫治疗的黄金时代,通过免疫治疗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抗癌奇迹”。
但在免疫治疗的光辉下,始终有一片阴影存在:微卫星稳定型(MSS)癌症。这类癌症一直是免疫治疗难以破解的困局,以肠癌为例,95%的肠癌患者都属于微卫星稳定型肠癌,PD-1免疫治疗对这部分患者几乎无效。
于是,靶向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成了研究者们破解这个难题的“杀手锏”。但面对MSS型肠癌,多个免疫靶向的组合都折戟沉沙,曾在I期临床试验中被人们寄以厚望的PD-L1单抗+靶向药考比替尼的组合在最终的Ⅲ期临床中惜败,双药联合取得的生存获益与瑞戈非尼类似。
等到现在,终于有一匹免疫+靶向联合的黑马杀出了。挑战PD-1久攻不下的“高地”
最近,国际顶尖肿瘤学杂志JCO刊登了一项II期临床试验结果,颇有看头。这是一个50人(晚期难治性胃癌25人、晚期难治性肠癌25人)参与的临床研究,入组的患者至少接受过3种标准治疗方案治疗依然进展然后才入组:25名入组的胃癌患者,有23名患者已经接受过其他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比如雷莫卢单抗等,疾病依然没有控制,其中7名患者尝试过PD-1抗体单药治疗无效,的确是一群难治的晚期胃癌患者。25名肠癌患者中,全部都已经接受过贝伐单抗这个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无效,只有1个患者是MSI阳性的,其余患者都是MSS型的,对单药免疫治疗的有效率,历史数据显示低于5%。25名胃癌患者中,没有人是MSI阳性的。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jiankang/5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