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要“发挥科技保护支撑作用,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积极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对各类古籍存藏机构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古籍保护工作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现代科技赋能古籍保护研究利用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图书馆、博物馆及相关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率先探索应用现代智能技术推动古籍资源的智慧化建设、管理与服务,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例如,天一阁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采用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对古籍库房、展厅、展柜等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监测与智能分析;国家图书馆制作《永乐大典》VR资源,集成5G、全景视频拍摄、三维动画制作等技术手段,全景再现《永乐大典》的成书过程及历史变迁;中央电视台录制《典籍里的中国》专题节目,结合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技术,以故事化的场景,生动解读《尚书》《论语》《天工开物》等古籍内涵;上海图书馆建设“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应用关联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等技术,整合馆藏家谱文献及相关档案信息,支持用户通过时空坐标溯源家族发展源流与迁徙分布;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发“吾与点”古籍自动整理系统,能在10秒内完成约5万字古籍文本的自动句读和标点;阿里巴巴研发“汉典重光”古籍平台,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对20万页中文古籍善本进行自动扫描与OCR识别,准确率超过97.5%,等等。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智能技术的加速迭代,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创造了更好条件。由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指导,国家图书馆牵头实施的“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以及各地组织实施的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中,也都将应用现代智能技术手段改造提升古籍工作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了统筹部署。结合当前我国古籍工作基础,借鉴各领域已有智能技术应用实践,我们认为,下一步应重点从以下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建设智慧化古籍存藏空间。对古籍库房、阅览室、展厅、展柜等进行改造,配备智能保护装具及系统设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射频识别等技术,对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紫外线强度等环境数据,家具装具及有关设施设备状态数据,消防安防系统及其他业务系统运维数据等进行实时采集、动态监测,实现设备与设备、数据与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古籍存藏环境的精细管理、动态调控、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提供智能高效的支撑和保障。此项工作可优先在技术能力较强、业务基础较好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试行建设,待技术方案较为成熟、实践应用效果较好后再逐步推广,最终可考虑在国家层面形成全国古籍存藏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
二是研发古籍智能保护修复技术与专用设备。深入开展现代智能技术在古籍残损病害预防、分析、诊断及辅助修复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快推进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古籍纸张酸碱度、色度、纤维强度等进行无损勘察、自动监测,精准捕捉其微小变化,及时发现古籍酸化、老化、霉蚀等劣变动态,实现为古籍“治未病”;积极研发古籍病害智能识别系统,探索应用计算机视觉及现代检测手段量化古籍残损病害数据,并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对古籍病害机理进行智能分析,为有针对性的古籍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支持和辅助。国家可考虑对该领域技术攻关给予专项支持。
三是建设全国古籍大数据平台。在继续加快推进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全国古籍资源统一检索发现系统,汇聚、整合各类古籍文献的存藏流转、版本沿革、出版再造、数字化整理加工等信息,支持对全国古籍资源的一站式关联检索和精准定位,实现古籍数字资源一键直达。加强古籍文本识别、自动标点、智能翻译等关键技术、工具、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推动古籍数字化文本的批量结构化加工。推进语义网、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古籍文献智能标引、深度知识挖掘和专题知识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实践应用。运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开发人工智能辅助鉴定、版本识别、考证分析等功能。基于大数据技术打造用户精准画像,为面向用户多元个性需求的古籍知识服务提供支持。该平台及其数据应支持向社会开放,既可实现与国家文化大数据等各类数据平台的无缝连接与数据共享,又可支持社会公众根据应用场景对该平台数据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充分发掘数据价值。
四是打造虚实交互的智慧典籍博物馆。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线下典籍博物馆或展厅进行智慧化改造,打造数字展墙、虚拟展柜、AR互动等智慧化展示场景,满足分众化、差异化观展需求,增强典籍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推动建设虚拟典籍博物馆集成服务平台,整合全国古籍存藏机构的线上虚拟展览服务,打造全景沉浸式观展体验。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将其他文化资源与典籍展览资源实现智慧互联,使读者不仅能够从典籍文献的多维立体展示中感受蕴藏在典籍中的文化魅力,更能够走进虚拟世界,进入古人生产生活空间,直接与书中人物进行对话交流,获得穿越古今的鲜活历史文化体验。
五是构建古籍工作智能技术应用支撑保障体系。通过技术交流、培训研讨、继续教育等方式,全面提升古籍工作人员现代技术素养,进一步优化古籍专业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推动建立一支熟练掌握古籍和数字技术知识技能的古籍智慧化工作开拓者队伍,支撑古籍工作在现代技术环境中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强古籍存藏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智能技术研发领域优势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联合推进古籍存藏环境建设、古籍文献数字化整理、古籍知识内容加工整合、古籍普及传播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广泛吸收利用已有智能技术研发成果及应用经验,适时总结提炼现代智能技术在古籍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成果,推进有关专用标准规范的研制,促进成熟技术在全国古籍工作中的应用推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要发挥科技保护支撑作用,推动古籍保护关键
5月7日,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各参评单位推选申报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要发挥科技保护支撑作用,推动古籍保护关键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的宋思阳,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除了带领乡亲们致富,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村里组建一支文艺队伍。大家
近日,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湖北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本报特摘编适用于文化和旅游业的政策
5月7日,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各参评单位推选申报工作
日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完成2021年度全国演出市场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发布《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简称《报告》)。自2012年起,中国
五一假期,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国家级一类革命老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推出云旅游,在线引导游客参观赵尚志纪念园、廉政文化园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抵达陕北,这里自此成为中共中央的落脚点,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承载着推动产业集聚与规模化发展的使命,孵化、培育、辅导、服务了大量文化企业,推动着我国文化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