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一个人的饮食是促炎性还是抗炎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促炎饮食能扰乱肠道菌群、增加克罗恩病、动脉粥样硬化、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慢性疾病以及衰老和英年早逝风险,孕期促炎饮食也能增加早产和后代哮喘风险,甚至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疾病也与促炎饮食相关。
那么,什么样的饮食算是促炎饮食,会引发这些身心疾病和异常呢?
不同的食物对于人的炎症状态具有不同影响,有些食物会促炎症、有些食物能抗炎症,但我们每天都会吃多种食物,可能同时含有促炎食物、抗炎食物、以及对于炎症无明显影响的食物。那么如何评估一个人的饮食是促炎性还是抗炎性呢?
科学家常用饮食炎性指数(Energ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DII) 来作为评估指标。先用相应的调查问卷(最常用SQ-FFQ)评估被试的饮食情况,分析被试每天的食物量,最常吃的106种食物成分的食用量和使用频率。这些食物成分与促炎症指标和抗炎症指标的关系已经有充分研究,分析时根据选择当地饮食中最常吃的成分(比如30-40种)作为指标计算炎性指数。一般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总热量等常作为促炎参数,而花青素、ω-3脂肪酸、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大蒜、洋葱等常作为抗炎参数,根据这些食物的用量和频率通过相应的统计方法计算整体饮食的炎性指数,数值越高,越不利于健康。
对于普通人来说,评估自己饮食的炎性程度并不需要如此复杂的程序,谨慎食用那些最能增加炎症的食物即可。常见的促炎食物主要有以下6类:
1. 糖和果葡糖浆(即高果玉米糖浆)
蔗糖是由50%葡萄糖和50%果糖组成,而果葡糖浆则是由约45%的葡萄糖和约55%的蔗糖组成。
研究发现:添加有糖的食物能显著升高炎症,降低抗炎症食物比如ω-3脂肪酸的有益效果,增加多种慢性疾病风险;高果糖的危害比高蔗糖和高葡萄糖更甚,对于肠道、胰腺、肝脏、肾脏、血管、心脏和皮肤的危害更大。除了对脏器的影响之外,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略。近年来糖类食物对肠脑轴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也引起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jiankang/3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