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健康 >

古代灸法多用艾灸,由直接灸发展到隔物灸

重灸派

重灸派是指重用灸法防治疾病,或对某一类疾病使用特殊灸法有独特见解、疗效显著的针灸学派。古代灸法多用艾炷灸,由直接灸发展到隔物灸。明代出现了用艾条施灸,并在艾条中加入药物,分为有药艾条和无药艾条,其中有药艾条,依据加入的药物组方不同,又分雷火针、太乙神针等不同类别。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陈延之、王焘。

古代灸法多用艾灸,由直接灸发展到隔物灸

灸法在《内经》中常与针刺、砭石、药物并列,各有所施,据证而治。《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可见当时已有汤液药物为内治法,砭石、针灸为外治法的雏形。《灵枢·官能》云“针所不宜,灸之所宜”,说明灸法的主治范围和作用性质与针法不同,对经脉陷下、络脉结聚和阴阳皆虚的病人可用艾火灸之。《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说明寒证是灸法的主要适应范围。《灵枢·背腧》记载艾火补泻法,对后世灸法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魏晋至唐宋是灸法的盛行时期。魏朝曹翕《曹氏灸方》为最早的灸法专著,可惜早已亡佚。晋代陈延之《小品方》记载了禁灸穴位、误灸后果、艾炷大小与疗效的关系和灸治取穴法等。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急症的用灸方法,如艾炷、隔盐、隔蒜、川椒、黄蜡、艾管熏灸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灸疮发洪”说、“五脏中风灸背俞”说。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完善了灸法的理论,提出“灸之生熟”说,要求根据施灸部位、患者病情、体质、年龄确定灸量;还提出施灸的顺序、体位要求,强调早灸,尽量早治及灸疗防病,丰富发展了隔物灸法。他还拓展了灸治的病种,特别是在热证用灸上,提出对热毒蕴结的痈肿,用灸可使火气流行,令其溃散;对黄疸、淋证等温热病,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等均可用灸。王焘《外台秘要》弃针而用灸,主张艾炷灸的壮数要根据病变性质和施灸部位而定,书中记载了崔知悌灸骨蒸法等处方。唐代已有专门施灸的医生,称为“灸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吴蜀多行灸法”,说明当时灸法盛行。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jiankang/322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06921878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