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当成肿瘤活动的“风向标”
肿瘤科日常门诊经常遇到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拿着体检报告,显得非常焦虑,其实是来咨询肿瘤指标的,当然也不乏单位里兄弟科室的同事前来咨询或者因为患者某个肿瘤指标异常而请肿瘤专科医生“会诊”,已经确诊的肿瘤患者更是把肿瘤标志物当成肿瘤活动的“风向标”。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
近年,随着大众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个人体检比例较往年明显增高。同时,很多单位也推出体检套餐作为单位福利,而肿瘤指标确实是体检套餐中非常受人关注的“明星”指标。而许多盈利性健康管理机构为博人眼球,总是刻意放大肿瘤标志物的作用。
在详解常见的肿瘤指标前先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肿瘤指标在肿瘤疗效评价中有如下规范描述:“ 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用来进行诊断。然而,如开始时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的上限,当所有的肿瘤病灶完全消失,临床评价为完全缓解时他们必须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条描述提供两条明确的信息: 一、当我们发现肿瘤指标升高时不能说自己一定就患有肿瘤;二、对于已经确诊肿瘤的患者,如果治疗效果非常好时,比如肿瘤根治术、放化疗后肿块完全消失时,肿瘤指标也该降至正常水平。当然,还可以解读出第三条信息,当某患者已经确诊为肿瘤时,他的肿瘤指标完全可以不升高。
肿瘤标志物通常是指在细胞癌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常细胞缺乏或含量极微量的特异性和相对特异性的物质,也可能是机体细胞对癌细胞所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正常状态或良性疾病时明显不同。它广泛存在于肿瘤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和组织中。当然,这个定义听上去很拗口,通俗说就是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标记物,或者生肿瘤以后我们的身体受到“刺激”会产生一些标记物。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要点来释疑吧。
1)肿瘤标志物升高未必是得了癌症,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确诊癌症。恶性肿瘤的确诊依赖于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病理检查、肿块穿刺或标本切除活检等)或影像学综合诊断。标志物升高,可能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例如,鳞状细胞抗原(SCC)升高,可能有皮肤病,也可能是肺癌、食管癌等;甲胎蛋白(AFP)升高,除原发性肝癌外,怀孕、活动性肝炎等都可能出现升高。另外,吸烟的人,癌胚抗原(CEA)会轻度升高(一般小于10ng/ml)。
2)不是每个恶性肿瘤患者肿瘤标志物都会升高。也就是说患恶性肿瘤的人可能血液肿瘤指标完全正常。
3)部分良性疾病和生理状态,特定肿瘤标志物也可升高,比如有胸、腹水时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前列腺炎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
4)正常范围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高低变化没有多大意义。如身体未见明显不舒服,可2周至1月后再次复查。
5)不同医院、不同器材和不同试验试剂,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和参考范围可能有一定偏差。
6)判定肿瘤疗效主要是依据影像学检查(CT、MRI、彩超等影像学)的变化为主,同时需要结合症状、患者主观感受,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只是参考指标之一。
7)发现消化道相关肿瘤指标(CEA、CA199、CA724等)增高,不妨做个直肠指诊和大便隐血试验。
8)有肿瘤家族史、有血缘关系的家属,肿瘤标志物升高,要引起重视。
9)有些保健品也可能引起肿瘤指标升高,国内有文献报道灵芝孢子粉引起胃肠道肿瘤患者CA724升高的案例。
一幅图读懂肿瘤指标(以下部位患“癌”可能引起图中对应的指标升高):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jiankang/4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