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健康 >

心脑血管疾病多数缘于血管内血栓形成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越来越多。医生总会建议口服抗凝或抗板药物,有时候还会二者同时应用。那么,抗凝和抗板,究竟区别在哪,具体该如何应用,您分清了吗?

心脑血管疾病多数缘于血管内血栓形成

通常而言,心脑血管疾病多数缘于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是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小板在血管内膜局部粘附和聚集则是血栓形成关键性的始动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多数缘于血管内血栓形成

按照血栓形成的机制不同,血栓可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混合血栓。

白色血栓主要发生在血流较快的动脉、心腔和心瓣膜,呈灰白色小结节或赘生物状,表面粗糙、质硬。主要成分是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又称血小板血栓。

红色血栓主要发生在静脉血管内,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

透明血栓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内,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又称微血栓。

混合血栓主要发生在动静脉、心腔内,各种原因引起血流变慢或出现漩涡,使血小板聚集、凝血过程反复进行,最终形成灰白色或红褐色血栓,主要成分是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

心脑血管疾病多数缘于血管内血栓形成

由于不同类型血栓的产生机制不同,所以应用的抗栓药物也不同。

一般认为,抗凝药物应用于静脉系统内形成的血栓,抗板药物应用于动脉系统内形成的血栓。

静脉系统血流缓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凝血因子激活,主要是以纤维蛋白为主的红色血栓。因此,静脉系统的血栓多用抗凝药物预防和治疗。

动脉系统压力高,血液流速快,容易发生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因此,动脉系统的血栓多用抗板药物预防和治疗。

很多时候,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导致动脉斑块形成,堵塞病变血管,引起血流缓慢,产生类似静脉血管的环境,形成红色血栓或混合血栓,需要抗板和抗凝同时应用。

心脑血管疾病多数缘于血管内血栓形成

抗凝与抗板,具体药物的应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才能扬长避短,获得最大效益。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jiankang/491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06921878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