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健康 >

丁健每天忙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

丁健每天忙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

图说:丁健每天忙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已经年过花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每天还忙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不仅为新药研发的每一个环节把关,还关心着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自1992年从日本留学归来,丁健一直在潜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新药。他的愿望从没有变过:“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28年过去了,岁月染白了他的黑发,也见证着他不变的初心和不懈的努力。

日前,在“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大会”上,丁健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他也是上海三名奖章获得者之一。在丁健身上,还有很多闪耀的光环: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但这些在他看来不足为道。“只有我们研制的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真正投入市场,造福于患者,才值得庆祝和宣传。”丁健严肃地说。

“九死一生”却从未放弃原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事业有个美丽的开端,但丁健的做药之路,却是以失败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初,药物所张金生教授发现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效果的天然化合物“红根草邻醌”,经过结构修饰和丁健研究组的药理学研究,最后确定为“沙尔威辛”这个抗肿瘤候选新药。“我们研究了近十年,从化合物到临床二期,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20篇相关机理的论文,但因为临床未取得预期疗效最终失败。”丁健的语气中流露着一丝遗憾。

新药研发从来不会是一条坦途,从数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候选化合物,再优化过程中又要合成成百上千的化合物,能够推向临床的,不足百分之一。十种新药进入临床,也往往“九死一生”。丁健告诉记者,研发新药的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但这关系到百姓的需求和国家的安全。“上海药物所做药人的‘基因’就是创新,哪怕再难也要坚持原创。”丁健坚定地说,“因为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并注明出处:https://www.ncrw.com.cn/news/jiankang/515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806921878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