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结构电子皮肤设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这种电子皮肤设备包含仅一个纳米的网状结构,可长时间测量和处理生物信号,且不会让佩戴者感觉不适。这一成果标志着科学家们向电子皮肤设备集成系统迈进了一大步。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高级功能材料》杂志。
电子皮肤是指贴在皮肤上的电子可穿戴设备,用于收集温度、心率、肌电图和血压等生物信号,并传输数据。为了使用实时医疗系统准确测量生理信号,需要一种能够连接到光滑且不断移动的皮肤表面的软性传感器。因此,目前大多数用于皮肤表面的电子设备都使用塑料和橡胶等表面平坦的基材制造而成。
但这种基质材料虽然表面平坦,却透水透气性都较差,长期附着在皮肤上可能导致意外疾病,如过敏、代谢紊乱等。因此,与生物组织接触的电子设备必须拥有高渗透性,才能确保长期使用。鉴于此,以聚合物纳米纤维为基础的、拥有良好透气性的纳米网格器件的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由于表面粗糙、缺乏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科学家们很难制造出纳米网格晶体管。
在本研究中,DGIST团队使用聚氯代对二甲苯作为生物相容性涂层,解决了这些问题,成功开发出了全球首款可应用于电子皮肤设备的超薄透气纳米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
这种超薄纳米网格OFET几乎不会给用户带来任何不适,并且可以与各种传感器相结合。而且,新设备即使折叠或弯曲、或在高湿度等恶劣环境下,都不会导致性能受损。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首次成功开发出纳米网格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晶体管的开发对于构建复杂电路至关重要,有了它,就可以长期实时测量并处理生理数据。
总编辑圈点:
我们通常认知里的电子皮肤,在功能上,是具有多重感知能力的电子产品;在触感上,要尽力模仿人类或其他生物皮肤的柔韧特性,但我们很少考虑到其材料的微结构在长期使用中会不会带来不适。实际上,随着电子皮肤功能的多元化和使用的普及性,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而和电子皮肤一样,任何新兴文明产物在其不断发展中,不应仅仅是一个帮助人类探索世界的有力工具,还应更加的贴近人性。(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结构电子皮肤设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这种电子皮肤设备包含仅一个纳
通过使用人工智能(AI),美国物理学家将一个令人生畏的涉及10万个方程的量子问题压缩到一个仅有4个方程的小任务中,且没有牺牲准确性。发表
英国《自然》杂志28日发表了一篇药物学论文,报道了两种化学分子在小鼠中具有抗抑郁作用,但没有致幻的副作用。虽然还需进一步测试才能确定
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GIST)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结构电子皮肤设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这种电子皮肤设备包含仅一个纳
通过使用人工智能(AI),美国物理学家将一个令人生畏的涉及10万个方程的量子问题压缩到一个仅有4个方程的小任务中,且没有牺牲准确性。发表
自殖民时期以来,拉丁美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一直以原材料供应地为主,是来自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的接受者,而非创新者。近几年
英国《自然》杂志28日发表了一篇药物学论文,报道了两种化学分子在小鼠中具有抗抑郁作用,但没有致幻的副作用。虽然还需进一步测试才能确定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99 8%的脊椎动物都有上颌和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我们的下巴是怎么演化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如今,我
9月26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厦门大学侯旭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运用首创特定功能液体作为结构与功能材料,实现了对
27日,笔者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陈槐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环变化及驱动机制,提出草地可持续管
美国物理学家创造了一种自组装粒子的新方法,这一进步为在微观层面构建复杂和创新材料开辟了新途径。这一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新突破,主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服饰文化
7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影院,可于7月24日
武汉7·16渡江节组委会14日发布公告,由于长江武汉关水位超警戒水位,按照规定取消2020年第46届武汉7·16渡江节。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级非遗项目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多次在陈家祠等工作现场,向身边那些带着好奇目光的人们讲解灰塑的种种技术细节:草根灰、
7月13日,位于璧山区南门唐城夜市街区的璧山冷酒夜市开街。这是璧山区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载体、培育夜间经济活动品牌的举措之一。璧山市民一